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然而五行中的“火”、“金”和“水”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承载,由木环绕的空间中的。
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 2000 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
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
这也是汉唐时代房屋的特点。
西方是有宗教的传统,做为神的空间的教堂通过宏大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采用石头作为材料更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中国采用木结构应该从商朝就开始定型了,商人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更喜欢木质结构。一是商朝的君主本身就是大祭司,但是与整个西方的宗教传统都不一样的是中国祭祀们的目光没那么长远。殷墟的甲骨卜辞基本上就是向上天询问十天以内的情况,像什么最近天气怎么样啊,打猎要到哪个地方去啊诸如此类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人的现实真是有传统啊),根本就问不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终极问题。所以他们就基本不会考虑信仰传承问题。二是商朝由于王位继承和旱涝等原因曾经非常密集的迁徙过都城,在整个迁都的过程中使用石质材料自然是非常不方便的,使用木质材料是更好的选择。
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西方建筑因为给人最大、最多的机会就是位于中距离去欣赏,因此,在里面构图上就部为求得此时的最佳效果着想了。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充分注意中距离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就是很少有建筑物在中距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貌。但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有时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