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驻马于小山坡之上,手里的单筒望远镜,由远及近,最终停留在忙碌着农活的新移民身上。
这些刚分到田的移民,都是李家军用刀枪和皮鞭,从幽蓟大平原上强行带到平卢的汉民。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区就面临着北方蛮族犬戎的巨大军事威胁。西周的国都镐京,就是被犬戎所破,周朝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秦朝建立之前,匈奴逐渐兴起,遂有始皇安排蒙恬北守长城的战略决策。
然而,契丹国和传统意义上的草原蛮族,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在契丹国之前,无论是犬戎,还是匈奴,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弓马民族。
自从后晋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之后,契丹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弓马和农耕并存的复合型政权。
更重要的是,自从晚唐以降,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
但是,契丹国境内,却一直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没有战乱的幽蓟大平原,不仅粮食产量高于绝大部分中原地区,更重要的是,就连冶铁技术也已经超过了中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原的混战迫使汉人工匠们背井离乡北上躲避战乱,结果却白白的便宜了契丹人。
李中易没有急功近利的打算,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总要一点一点的做,量变足够大的时候,才会导致最终的质变。
按照持久战的原则,李中易秉承敌少一人力,则我强两分,甚至是三分的正确国战逻辑,强迫同族的兄弟姊妹们,南下到了平卢。
由于契丹人此前的掳掠,以及军阀藩镇们的乱战,平卢地区如今的人口,比最高峰时期,少了大约十倍。
俗话说的好,人多好办事,人少好分钱!
平卢地区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无主的良田几乎遍地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大大减轻了李中易分田到户的阻力。
李中易放下手里的单筒望远镜,轻声叹道:“小老百姓最可怜,我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抛弃祖上留下的基业,应该是恶人中的大恶人。可是,我只是分了点田地给他们,借了农具和耕牛给他们而已,他们骂我的声音,便小了许多。”
刘金山点着头,也叹息道:“小民们只要有口饭吃,便会感恩戴德。”
李中易是何许人也,他马上听出刘金山话里的小刺,其潜台词是:李中易应该与民休息,而不应折腾草民们。
在李中易接触的文官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些人以为读通了圣贤书,便可治国平天下;第二种则是有些情怀的文官,他们比较重视与民休息,强调无为而治;第三种文官,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堆人,他们嘴上大谈圣贤之道,私下里却党同伐异,拼命的往家里搂好处。
这人呐,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复杂物种。在整个官僚集团之中,不干一件好事的小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同理,专门利人,从不利己的所谓圣人门徒,李中易至今也是从未见过。
刘金山就属于读过圣贤书,非常推崇两汉无为而治的少数文官之一。他为了替草民说话,不惜当面得罪李中易,单是这份情怀,就足以令李中易多看重三分。
几十万人,被刀枪驱赶着离开家园,一路上难免会遇上各种困难,哭号埋怨在所难免。
人都有恻隐之心,李中易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和刘金山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
“光清啊,自晚唐以降,我堂堂炎黄贵胄,屡屡沦落于蛮夷的铁蹄之下,究其根本,就在于彼此不团结,无法聚沙成塔。”李中易抚摸着“血杀”漂亮的鬃毛,感慨万千的说,“大大小小的藩镇,为了私利,不惜勾结异族入侵我华夏。嗯,石敬瑭这个沙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