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二十、官制(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以卢弼为首的一众文臣联合上奏,要把儒家的经典书籍列为各大府学招生必考科目,却被李岌毫不犹豫地给否决了。

这是在整合中原,吸收了大量的儒臣进入朝堂后所存在的弊端。

以张宪为首,加之李岌又在有意削弱武臣们的权势,这些原来的所谓儒臣在朝堂中话语权日渐增强。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学问便不再一种单纯的思想,而是变成了一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权术。实际上唐代以前的科举并不独限于儒家一门学问,虽然所谓的“明经科”的考生是最多的。

这是因为儒家的学问虽然把过去的史家内容涵盖了进去,但还是最好学习的,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而其他几科像是“明律”、“明算”等却需要考很专业的学识。

这有点像是后世的文理分班。

在前世李岌就是最反对这种为了应对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班”制度的,这造成许多的文科生缺少最起码的科学常识,即使当了官员还经常会被一些“大师”们的“简单化学魔术”所蒙骗。而理科生缺少基本的国家地理和民族历史知识,说白了就是被培养成了爱国心淡漠,眼里只有金钱,却没有国家民族是非观念的“人才”。

把儒学定为科举唯一考试科目的是在宋朝,其后在南宋理学兴起之后,更是变得胸襟狭窄,灭绝人性,把任何非儒家的知识和学问都视作异端,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彻底禁锢了民众的思想。

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传说故事最早实现在元代,最初的意思是讽刺那些“理学先生”,说是儒家的学问只能信一半。到了明代这个故事又重新被那些“大儒”们故意曲解,境界升华到了“只靠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这种神话地位。

话说一部《论语》只二十章,一万一千七百字,论字数在后世也就和那种上千万字的网络小说里的一章相当,里面就能涵盖了普天下而皆准的学问内容?

这纯粹就是在扯蛋!

儒家的书要读,要考,但却不能成为天下读书人主要的学习方向,只能是当作考古文。

反倒是《算学》、《农书》和《自然》却被列入了各大府学的入学必考科目。

格物致知,这些才是真正学以致用的好东西。

一个官员,连起码的算术都不会,你还怎么治理地方?!

想要一个人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种想法犹如愚公移山。但是把学问传播到这个世界,再加上皇帝的身份,让一大群人去再传播和推广,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晋地、关中和河北地方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李岌相信用不了二十年时间,新的一批科学家和思想家就会冒出头来。

这就是上行下效所起到的作用。

只要这批人渐成气候,在朝堂中拥有了很大的发言权,这儒家再想一家独大,垄断天下的学问和思想,就会难如登天。

现在朝廷虽然恢复了科举,但是制度却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高考。

科举考试通过后,其一是并不会直接授官,而是进入到各大府学中进行学习,毕业后才准予授官。其二是七品以上官员在提拔前必须到晋阳太学进行进修培训,结业后才准许外放任职。

也就是说以晋阳、镇州、京兆、洛阳和兴元、成都六大朝廷所建立的府学为中心,各府学毕业生准予授县级以下官职,负责培养基层官员。而晋阳太学,则类似于中央培训学校,负责中级官员的培训和进修。

这避免了一些私家学问和思想干扰到朝廷教育体系的情况。

所有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