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他怎么都想不出。
好在王继也不是钻牛角尖之辈,既然想不出道理,那就不要费心思去想。官场里面水太深,自以为是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
王继提笔给“阳城县守都田啬夫鹏”写了封道贺的手书。在书的最后,他打趣的告诉鹏,若是冬种不能成,就提头来见!!!
写完这封信,王继叹口气。始皇帝陛下的南征已经迫在眉睫,各地都在征调军粮,不但导致粮价上浮,而且有些困难的地区还差点闹出民变。淮阳郡虽然近年来丰收不断,但家底也不丰厚。若是冬种真的成了,可是泼天大功啊!
当今陛下对朝堂上那些只知道讲大道理的儒生早就不耐烦好些年,相对于这些坐而论道之辈,只要是在当官之中有实际政绩的人都能得到提报。包括王继本人就是靠连年“上计”得“最”才坐上了县城的位置,大秦对待认真做事的人,从不会亏待······
思前想后,这一切都落在那个小子的空口白牙上,王继除了长叹之外,也只能长叹。
此时的张鹏领了官职,正在同一众乡里告别。
知道鹏竟然做了守都田啬夫,里人自然是不胜之喜。小地方出了大吏,且不论这吏位是不是临时的,都足以让人羡慕很久!特别是放牛娃一朝等县堂的这种丝逆袭的经典桥段,足以让那些拜了张鹏为师的年轻士伍们兴奋不已!
特别是老迈的里典,也不管张鹏听不听得懂、用不用得上,将他这些年的为丰牛里小吏的心得仔细讲述一番,说的事无巨细。张鹏知其好意,心中也万分感动。他静静的听,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水分,哪怕里典的心得暂时用不上,但也可以了解其他里典的心态。
这一通就讲了小半个时辰,最后说到头晕目眩,只能让张鹏且去,他自己则被人馋了回去。
张鹏嘱咐奋和安守好牛舍,就带着陈胜与硕二人,踏上了去县城的路。此一去,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