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也很倒霉,他就是去跟着范景文捞点战功,顺便混个连输的,结果摊上这么一档子事儿。
现在孔有德带着大军又来了,搞得城内流言四起,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弹压,禁止普通上街,各个路口都安排人驻守,防止滋生内乱。
倘若有聚众谋事,趁乱抢劫的,当场格杀,总之就是要扑灭内乱的火种。
一番折腾下来,因为天策军的到来有些崩坏的秩序,总算又平静了下去。
但源头还在城外的天策军,不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
而这个时候,三人又对接下来的战略发生了分歧,钱良翰认为应该尽一切可能拼死抵抗,等到朝廷平叛大军的抵达,最多也不过三五日功夫,只要撑过这几天,相信天策军再能打,也不是朝天十余万大军的对手。
朱之裔和张秉文就比较悲观了,他们觉得青州城最多能够抵抗天策军两天的攻击,甚至一天都扛不住,现在不是想着怎么防守,而是应该放弃青州城,寻找机会突围才对。
如果能够突破包围圈,向西逃奔至济南城,以白莲教的那些兵力,应该挡不住他们。
到时候等着关宁军打回来,他们再跟着‘收复‘青州城就是,运作一番,应该能平安无事。
但这个方案遭到钱良翰的反对,他认为逃不逃的掉难说,就算能逃掉,张秉文和朱之裔可能没事,他这个青州府的知府定然难辞其咎,他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这个方案。
“府尊,衡王来了!”这个时候,一个书吏进来禀报。
三人这才想起来,青州城还有个衡王啊,这是他们软肋,但也算是护身符,大明的亲王虽然没什么权力,但身份摆在这,这可代表着皇家的颜面啊。
要是有人攻击藩王,也就是打朝廷的脸,绝对是不死不休的结局。
但他们的高兴也就一瞬间,因为他们发现用衡王威胁孔有德,并没有什么效果,朝廷这次出动这么多兵力,已经是不死不休了,孔有德就算杀了衡王,朝廷短时间内也没办增调更多兵力。
一喜一悲,让三人感觉格外的疲惫,钱良翰直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无力的招呼书吏把衡王请进来。
很快,衡王就被带了进来。
衡王朱由此时年方二十,但已经肥的跟猪一样了,虽然没有福王那四百斤的体格,但起码两百五十斤还是有的,如果不是身上穿着华丽的王服,真的就跟一头猪差不多。
事实上,大明的藩王混成这样,也不能全怪他们自己,跟朱元璋和朱棣关系更大。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这一套政策初期效果确实不错,九大塞王很好的巩固了大明朝的边疆,同时他们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随机应变的决定战斗,在与逃至北方的北元,以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剌战争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但随着朱允上台,开始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由于过程太过暴力,半年之间削了五个藩王,先是朱棣同母弟周王朱被废,而后又接连削湘,代,齐三王。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齐王朱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废为庶人,徙漳州。
朱棣担心自己也落得同样下场,起兵靖难,最终夺得了皇位,不过他知道自己是靠着靖难起家的,担心其他藩王势力过大,学着自己这么干,所以继续沿袭了朱允的削藩。
不过他不那么着急,一项一项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