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笑道“呵呵,兄弟,你这话说的,还真是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气节……”
萧天枢无奈苦笑道“呵呵,我这也是深有体会,身临其境才能客观评价吧!我一直觉得没有亲身经历过得事情,就不能,或者没有资格评价,就算是你能评价的出来也能评价的头头是道吧,总归不是亲身经历也不是身临其境,怎么可能就有声音有体会的感觉呢,所以评价出来的也不会很客观!”
年复笑道“看看,我问你一句,你能说出10句来,这还不有大师的风范吗?我其实说你三分到过就是想说你好像是悟出来些什么东西了,不像我们这一天活的还在法术之间,不知道法是真的还是术是真的,到底先要学法还是先要学术,你这一看就是有大师风范吗?再说了庄周这样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出来的,就算是有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多数人只觉得那只是笑谈罢了,或者说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境,也不会有你这样切切实实的感受评价,所以我说的是真心话,你可不要认为我是开玩笑哦!”
萧天枢笑道“承蒙夸奖,生命起源于道家对宇宙生成、长生久视以及生死之道的深刻揭示,后经历代祖师的崇仰和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万物之中最为灵贵的人之生命,从其诞生、成长、修炼及结束都必须遵循大道的运行法则。道教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上,它要求人们从“道”的高度去审视人的生死,不要局限于小我的视角。明白一个人的死,实际上是由明白一个人怎么样地生来肯定的,要善于对待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
年复笑道“呵呵,看看吧,我说你是什么来着,对于道教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和通透性,比我们一般人,不知道强多少倍……”
萧天枢说“呵呵,只是一些体会罢了,并没有你说的那样厉害。人本生于混沌的阴阳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气绝精神散,犹如水绝而鱼亡。在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道教热情歌颂并关爱个体生命,以生为天地之大德,人生之至乐。希望人人能如道而行,以期获得健康长寿和美满幸福的人生。同时,又因为人生不足百年,时间短暂,所以道教要求人们珍惜生命,通过修习道法以延寿而享天年。《老子想尔注》则说“归志于道,唯愿长生”,并认为“生者,道之别体也。”因此道教特别强调“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之道。人应像卫道一样爱惜、炼养造化赐予自己的宝贵生命。《道德经》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随地受到各种外物、内因的威胁和伤害,生死事大,不可掉以轻心,故应该防患于未然。“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们只有善于“摄生”,才能“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年复说“摄生是什么?还望大师赐教……”
萧天枢笑道“别乱叫大师,祖师爷的灵气还在呢,我哪敢充大呢……”
年复笑道“别怕,我这也是为了跟你偷学几招,以后跟人吹牛起来也方便多了,你可不要有压力啊,再说了祖师爷是祖师爷,大师可够不着祖师爷,怕什么……”
萧天枢笑道“所谓“摄生”,亦即养生,既善用大道以摄养生命。就自身而言,清静冲虚,不为情欲所伤,此谓“内解”。“内解者,言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也”(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就外在而言,善待万物,心无伤害之情。即“以虚静为里,以柔弱为表,块然如木石之无知,侗然若婴儿之无欲,虽遇猛兽恶人,亦不能为害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因此,道教对生死规律进行了艰苦探求,在“道法自然”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双重心态下,通过“以德为本”、“性命双修”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