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有人卖,陆野也买不好,太原街后来改造过,连东北影院都拆了,这里具体啥情况,陆野根本摸不清。
太原街附近老房子倒是商机,不过爹妈估计不能同意自己买,动迁那些烂事陆野也不想管,想想还是算了。
中街东段和两个堵头位置看过了,应该没什么合适的。
诶!
北站!
往南延伸,手机市场。
sca。sca对面,卓展好像快成立了,早期还挺辉煌的。
这片可以啊,画重点。
陆野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
下午,某房屋中介,陆野把车停在门口,进屋,落座。
和中介阿姨聊了一会,陆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盛市盛产门市,不管大路小路,只要是挨着路边的民宅,一楼早晚给你改成门市。
民宅改门市,后世肯定是不允许的,但当下这如火如荼的门市改造风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原来,早在七八十年代,盛市就有人脑子活,把离市场近的民宅开窗改门,抢市场里的生意。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形势越来越好,门改窗的民宅逐渐多了起来。
多了就需要管理,于是《房屋拆改使用许可证》应运而生,简称“绿本”。
到了千禧年,房改窗的管辖权划归城管部门。
这事不归房产局管了,“绿本”自然也就停办了。
这年头法盲多,看着隔壁变门市好出租,自己的房子不好租,胆子大的就开始无证门改窗,而且数量还不少。
违规自然就要挨罚,可罚完了该怎么办?上层意见不统一。
城管自然是认为应该让违规改造的门市再改回去。
但也有部门认为增加门市可以活跃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利。
就这样,无证门改窗者交完罚款,战战兢兢的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没事”!
于是观望者们开始相继动工
发展到现在,门改窗的也不用城管来查,人家主动去交罚款!
交了罚款,门市往外租的时候,房主给租户一张罚单复印件,告诉租户,有城管来你就给他看这个,保证不耽误经营
目前的盛市门市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根据陆野的前世记忆,再后来,开发商盖新楼,一楼使用性质就是“商铺”,等到“商铺”多了,谁要是再敢无证门改窗,需交罚款不说,还得再把门改回窗!
了解了这些,陆野买门市,首选自然是要带“绿本”的,不为别的,就为将来动迁给的多,咱也得选手续齐全的不是。
这时的盛市,房屋均价已经开始向着3000元靠近,主要是新楼贵,老楼相对还是便宜,不过门市另算。
陆野跟着中介阿姨看了一圈,往外卖的还真不少。
有的房子没有门改窗,居然也有“绿本”。
对于这个现象,中介阿姨告诉陆野,有些人脑子活,把手里的闲钱买了临街的一楼,然后又办了绿本,等升值了再往外卖。
早期一楼房子不值钱,有些人甚至添钱把一楼换成了二三楼,有的甚至直接换到顶楼。
你问为啥会这样?
因为早期商业不发达,一楼价值体现的不够,而且还总能听见楼上倒水冲厕所的声音,有时堵了还返水,贼恶心。
开车带着中介阿姨转了一圈,没有太中意的。
陆野记忆中的很多地方现在根本就没盖起来。
和中介阿姨互相留了电话号码,有合适的房源电话联系。
时间已是下午四点,陆野准备打道回府。
开车去火车站的路上,陆野灵机一动,换了条路线。
市府广场附近果然有新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陆野数了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