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哪。”
杨氏看着武二娘攥着拳头激动的样子,低头轻轻笑了笑,这丫头。
李泰思索权衡一番“那我还是带二娘去越州吧。”
李泰和武二娘拉在板车上的布包,被下人们搬下来全部打开一一整理。
案几茶壶什么的不必要用品通通不要,衣服鞋子之类的重新整理装箱,李泰画的风帆战列舰草稿和工具锁在盒子里。
武二娘抱着自己最喜欢的罗裙,看着罗裙上被炭染黑的一坨坨污渍,撇着嘴很不开心,心里已经把徐捷挂在城门楼子上,抽了一百遍大嘴巴子。
板车也被换成带棚的马车,本来杨氏要给李泰换一架宽敞的大马车,但李泰考虑到一路要跋山涉水,宽大的马车不实用,于是要了一辆结实耐用的单架马车。
驽马被替换成一匹耐力极好的枣红马,装上了一幅新夹板。
这一番折腾下来,天便大亮了。
杨氏又从府里调了三十个家室倶在府中的护卫,护送李泰和武二娘前往越州。
李泰把李承乾给的盒子藏在车底的夹层,把李承乾送自己的刀挂在腰间。
“岳母大人,泰,告辞。”李泰很郑重的跟杨氏道别。
杨氏点点头“一路平安。”
有了护卫,李泰不必亲自赶车,随着武二娘坐在车厢里,在三十骑马护卫的护送下,往城门走去。
随着队伍行进,太阳慢慢爬升,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不时有好奇的赶路人,转头盯着这一队人马看个不停。
李泰记得武二娘有两个哥哥,按理说自己这个王爷妹夫到了家里,他们该露露面才对,可却是一个人都未出现。
难怪武二娘跟武氏两兄弟不对头,就这样子,按武二娘的脾气对了头才怪。
一行人出了光化门,沿着永安渠一路走,走到了当年颉利撒野的渭水边。
再往前走,有座建成于隋开皇三年的石桥,名曰灞桥。
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李泰和武二娘没有人来送,自然也没有人给李泰和武二娘折枝吟诗。
“停停停!”李泰叫停马车,谁也没规定不能自己灞桥折柳送自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