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议论,见那人着急,另一人给他出主意“现在知道也不晚啊,听说诚运投递每家分号都有代写书信的人。你这是捎个口信,不用准备什么,带张嘴过去就能往出送信,简单的很。”
“对的对的,我这就去。”那人对身边几人拱拱手,立即就要迈步。
临走时心念一动,再看那边交接的三个人,一个天青色坎肩的人扛包上了一条船。
这是完成了交接,那俩投递小子要返回了吧?
那人当即就转了方向,“我和投递小子一起过去,就不用沿路打听那么麻烦了。”
在大家看来,只要是穿天青色坎肩儿的人,那就没有投递、转运和其他伙计的区别,统称运投递小子就对了。
他这儿还没走到投递小子身边呢,已经另有人凑过去打听事情了。
庆州开业第一天,需要转运的包裹不多,码头送包裹却来了两个人。
一个是庆州投递行的伙计,也就是经过培训的卓家小厮。
另一个则是张二柱带来的、通州总号的兄弟。算是投递行的熟练工,负责带徒弟,以防新手在交接过程出现差错。
这时有人上来问事情,两个人回答起来倒是从容的很,你答一句、我答一句的,把好多人的问题都解答了。
回答包括投递行什么时候开业的?投递行的店面在哪条街上、什么位置?邮寄东西有什么保障、收费几何等等……
人们想起什么问什么,两人一一回答,竟是在这人群密集之地,妥妥的做了一轮广告。
那个着急寄信的人,好不容易能插上话,说明他要和两人一起回投递行,有寄信需求时,诚运两人这才脱离人群。
他们身后却没消停,在这处人流密集、往来频繁之地,庆州设有投递行的消息算是个新闻,不疾不徐的往各处传递着。
送包裹的这两人返回,除了码头上跟回来的那人,沿路又捎了一个寄信的人。
眼看时辰不早,投递行陆陆续续又来了好几个人。
这些人中,寄信的多一些。毕竟捎信方便,只要有意向,信又不是自己写,身上带有十几个铜板便可。
邮寄物品却是麻烦一些,总得把自家东西准备一番,才能来投递行。
“照着这个情况,投递行明日的客人或许比今日多一些。”卓静兰在后院,一边看伙计们收工忙碌,一边说道。
袁冬初站在她身边,赞成道“应该能多点。挺好,邮寄物品每天多一点,这样的递增,能让伙计们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出错率小,还不影响生意。”
毕竟,有投递需求的人,不会因为今天没找到投递行,明天就改主意不往外寄信寄东西了。
独家的买卖就是好做啊!袁冬初很不厚道的想着,要是一直没有竞争对手就好了。
投递行一天的工作结束,孙掌柜和充当伙计的一众卓家小厮仆从留在投递行。现在,庆州投递行后院便是他们的住处,也算是前店后居,顺带的看店了。
卓静兰和袁冬初一直到投递行关店,上了门板,这才坐马车返回曾家。
她两人在二门下了车,先回了客院。
距离晚饭时间不远了,留在院里的丫鬟告知,方大太太在曾家上房,和赵太太说话呢。
两人省了见长辈的时间,各自回了房间。简单梳洗之后,换了家常衣服,一起去赵太太房里问安。
在人家家里做客,外出前后都得和主家打招呼,这是最起码的规矩和礼数。
两人进了主院,这个时候的院子有了点忙碌,几个丫鬟婆子进出着。见到两人,都是屈膝见礼。
上房丫头一边替她们打起帘子,一边往里面传了一声“二小姐和袁姑娘来了。”
几乎同时,里面响起赵太太的声音“快进来。”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