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269章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五)(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是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积德。很多人谈是说非,藏否人物,还洋洋自得,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

但却不知道,嘴巴说的是非太多,内心也就会变得浑浊。

口作的业多了,迟早要报应到自己头上。

《格言联璧》中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要把眼睛盯着别人,嘴巴议论别人,看好自己的人生,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古人出游之时,在野外偶遇清泉,汲煮茶茗,于松下啜饮,这般闲适非现代人所能体会,只因我们少了那份简淡的心境。

茶是需要慢慢品的,茶室中的一切都是需要和主人的心性相契的。室中的所有布置,都是人之性情、学养、文化的映照。

宋代诗人洪咨夔有诗谓“稻花秋晚蟹洗手,荠菜春初餳胶牙。筑底空山谁办此,留君只有石边茶。”现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梦幻是茶酒香花诗书画的意兴。这也同中国诗歌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吻合,只不过一个是以茶为媒介,一个是以文字为媒介。

茶为人间至清之物的结合,虚朗的茶室若以石头点缀,变更得素净、古穆、静雅。在这个冬天,愿你有暖茶可栖。”、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