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到啥时候都不过时。
原本于家日子过的很富裕,于德城又有画门贴的手艺,不说是大福大贵,但是吃喝还是不愁的。
可是自从拿出自己最好的十亩好田地,换回来小永向以后,于德城家的日子就不如从前了。
一是于高氏要照顾小永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绣活,收入少了一大部分。
再加上又给了高三学家十亩好田,自己也就剰下七八亩地的旱田,收成要比那十亩地差了可不是一点点
再加上,于永慧长大了要嫁人,陪嫁又费了一些钱,于婷芬上女子学堂,也需要一大笔的开支。
就这样东一头西一头的支出,渐渐的把于德城的积蓄花了个净光。
而那个时候,于德敬又离开了黑仓庙村。
于家变得越来越穷了,而且这个时候,村子里的人整体收入都不高,又要交纳过重的税费,请于德城画门贴的人家也是越来越少。
生活变得艰难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于德城虽然没有多少钱,他却不愿意让女儿和永向退学。
于高氏的心中也是着急,照顾永向的心就不免怠慢了起来。
于德城又寻了一个打更的活,多少挣点钱补贴家用,为此他便没有每天去接送小永向,而是让他住在学校里。
于高氏为他炒了半口袋的杂粮炒面,送走俩孩子去上学,于德城在自己家里,吃的多是野菜。
他又怎么能知道,高三学会起了想要回孩子的心思。
于永向回到了家里,他问于德城:“爹爹,你是我亲爹爹吗。”
“你这孩子,咋说话哩,我不是你亲爹爹谁又是。”
高平镇有个高三学,他和我长得挺像,他给我说你不是我亲爸。
“胡说,你听他那个瞎说,去哄你兄弟吧,别整天想些个没用的。”
“那个时候,于永清刚刚满周岁,胖乎乎的很是可爱。因为于高氏要做绣活挣钱,也没有人看孩子。”
自从永向问过于德城,夫妻俩的心里起了波澜,原本以为永向会不知道这一些,却没有想到高三学竟然背着他们不知道,去认了永向。
于德城说:“要不然我去找巧姑,让她给高三学捎个信,这算是什么事,当初两家说好,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反悔呢。”
他要想要回孩子去,最起码也得把咱们的地还回来吧。于高氏说:“那不行,你去找巧姑,巧姑一准不管,她放着两家不为,会去为咱得罪高三学,你还不知道吧,那高三学今非昔比,他可是在高平镇上都有些影响的人物。
为今之际,永向的学是不能上了,让他在家里给我带带孩子,跟你学学画画吧。
再要是继续去高平镇,只怕是迟早要出事。
他二人悄悄商量,不能再让永向去高平镇上学,就让他呆在家里,那高三学再有能奈,他还能到咱村子里找人哪。
“哼,别说他”不敢来,就是敢来咱们于家人也会赶他走。
从那天后,于德城便没有再让于永向回到学堂里,而是让他在家看孩子。
于高氏只给他说,娘有些绣活要做,需要他在家帮忙看孩子。
那时的于永向也才不过九岁多,当他听说自己不是亲生的,心里很是不高兴,但那时的他并没有觉得于德城不是他的亲爹爹。
他反而对高三学很是反感,一听说爹爹不让他再去上学,他很不满意,同时也似乎觉得父亲有事瞒着他。
不过小孩子忘性大,不让去学堂读书,反而更顺了他的心意,每天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小永清,在院里院外,街头巷尾玩得是不亦乐呼。
那个时候于德敬应朋友所邀,去参加了抗击外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