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是华国首家政府管理学院,学院跨政治学、公共管理与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教学重点就是培养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的教学理念是宽基础、精专业,因为会定期邀请政府高级官员来学院讲学,所以和其他学院相比,这座学院也就更多了一层被权力包裹的神秘感。
如果说光华管理学院代表的是燕大最有钱的那一群人,数院代表的是燕大最聪明的那一群人,艺术学院代表的是燕大最漂亮的那一群人,那么这个政府管理学院就是整个燕京大学中最有权力的一群人了。
在现代华国,从政还是经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1978年以前这个问题自然没有疑问,几乎百分之99的华国老百姓都会首选从政,从春秋战国起,华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按士商工农划分: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士农工商的思想与阶级划分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
其实在远古时期,华国社会并不轻视商人。商人的地位也一直挺高,在殷商时期,人们十分热衷于从事商业,后世的商人之名也是因此得来。但是在商朝灭亡以后,周朝吸取商朝灭亡教训,认为商朝就是因为商人过度热衷商业,荒废农业,才会导致国家不稳,最终灭亡。于是在周朝以后,商人的地位就被不断打压,名义上的地位与奴隶等贱籍无异,被其他阶层鄙夷,比如《逸周书·程典》载:“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虽然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但他的本意并不是抑商。管仲本就是商贾出身,而在他的变法当中,他极度重视商业的作用,还颁布了许多促进商业发展的国策。所以说管仲是“四民制度”的提出者没有问题,但若是将导致古代中国商人地位低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实在是冤枉。
在春秋战国以后,士大夫阶层地位不断上升,官僚阶级逐渐发展壮大。秦亡以后,汉朝奉行儒家学说,汉武帝更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此时,士人的地位就逐渐超过人了。
直到隋朝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读书考试与做官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读书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士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军人被划分为军籍,而士则专指士大夫与读书人。就这样,有文化的官吏替代了军士,成为“士农工商”的榜首。《神童诗》中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是被无数人奉为金玉良言,直到现在依旧被人传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华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极度重视农业,而商人不仅会加剧社会流动还会成为影响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愈发被统治阶层打压,古之巨富,如明沈万三,清胡雪岩莫不如外。
从对于经济的贡献来看,商人显然要比工匠高,然而统治者却有自己的考虑。不是所有的统治者都像管仲一样出身商贾,大部分的士大夫打心底里鄙夷商贾,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逐利小人。比如《汉书》中就主张道:“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商人较强的流动性以及它对于百姓的吸引力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即使商业对于繁荣国家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依旧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士农工商从对于平民的划分转变为尊卑排序。在户籍制度出现并完善以后,四民制度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不过统治者显然是需要这种概念的。统治者需要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