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求推荐求收藏
冒领案了结后,是罪犯的送回牢里,泼皮乞丐和家奴,愿留的留,不愿的遣散。那些乞丐泼皮懒散惯了,现在手上又有一石谷子,大部分都选择离开。
这时候清军也撤退了,悬在头顶的利剑一年半载也不会再砍下来。大明君臣终于可以有时间整顿内政,处理一些并不迫在眉睫的议题了。对朱慈煊来说,他也有精力站在白耀祖身后去实验新的役吏改革了。
户部尚书首先提出来,国库银铜缺乏,国用不足。其实云南是有色金属矿产大省,银铜锡出产一直占全国前三。但是一直以来,除了州府这类几个大城市,除了州府地界,就是土司所辖,这些土司掌握了大量的土地,矿藏。
大一统时,朝廷掌握了这些矿产,一旦中央权威减弱,土司就纷纷割据叛乱。明朝时,土司作乱,清朝时,土司打着复明旗号作乱,其实都是为利益。然而,这些富有的土司拥有大量财富,却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流出去,换丝绸等奢侈品,或者战马,军器。
可以说,云南物价贵,也有通货膨胀原因在里面,而朝廷却不掌握金属货币的开采和发行,目前云南市面上大额支付是碎银,小额支付则是各土司自制的规格不一的铜钱。那些土司每年不过象征性的上贡几万斤铜,几万两银子,几千斤茶叶,朝廷连维持一两六钱的军饷都很吃力。在这个问题上,明朝满朝君臣是一致对外的。
但是当有官员提议按旧制,收回土司手中开采银铜等贵金属的开采权。话一出口就遭到了其他官员的抵制,如今朝廷偏于云南,收回开矿权,无疑是同所有土司交恶,一旦发生内乱,后果不堪设想,朝廷将再无立足之地。
但是,没有银铜,军队无法扩张,北伐就是空谈,迟早被满清耗死。朱慈煊不敢想和土司们作对,改土归流是康熙都没搞定,直到雍正才做到,他压根不必动这脑子。但是缺钱始终是大问题,朱慈煊一时之间也没啥好的办法,只能先放着。
还有件议案是军方提出的,李定国等人提议对昭通用兵,以构建完整的金沙江防线,并扩大防御纵深。战略上的决策不是朱慈煊的专业,既然军方提出,想必有其必要性,只要粮草能跟上就行。朱慈煊同意了,然后在李定国提议下由白文选挂帅领众将北伐,朱慈煊皆准了。
另外一件朱慈煊关心的事儿就是昆明县招募衙吏。一开始朱慈煊定的方案,是跟后世那样,考核遴选能读能写,品行端正之人。他后世看过百姓受酷吏盘剥之采。百姓去交税,交本色粮,就说你没晒干,交折色银,就说你银两纯度太低,总之最后实际交税比原来多八九成,逼得百姓找这些吏员做中人,百姓多交五六成,吏员则吃掉这几成。最后百姓负担大,国家没好处。他决定以后由财政养这些衙役,破除那些陋规,或者说就算保持陋规,也得火耗归公。
朱慈煊觉得这个方案得先让白耀祖看过,毕竟是事实上的主官嘛。白耀祖看完后,斟酌着说道:陛下爱民若子,仁德昭昭,只恐小人不能体察圣心。
你有什么话,直接说吧。
衙役乃贱业,一人从事,三代不得科举,陛下所求品行端正,识文断字者,怕是不会来应募。
哪些是贱业?
娼优皂卒奴丐盗屠巫
如果我除了这些人的贱籍呢?话才出口,自觉不妥。
白耀祖也道:陛下仁慈,可这除籍之事关系国本,不可轻言。
朱慈煊也反应过来,除了贱籍,讨好了这一小部分人,得罪的是最广大的农民和最有权势的士绅。对这些农民来说,虽然生活不易,不说比士绅,也比不上那些贱籍,但总归是帝国名义的二等人,这也是他们虚幻的唯一的骄傲了。朱慈煊想这倒是和他前世有点像。
白耀祖又补充道:而且这些从事贱籍之人也不一定愿意脱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