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总之就是,不赚钱却不得不花钱的地方,比如治水、赈灾、开边、西域等,朝廷出钱。”
“赚钱还能顺便开拓的地方,你们出钱。”
“赚钱,但是会危及社稷安稳的……你们最好别往那投钱。你们要真是不服气,想试试说我就投了,能怎么样,那也可以试试。对吧?”
“为啥非要成立公司,为啥非要让你们几个占住风口?一句话以蔽之,好管。”
“几十万士绅,朝廷肯定没法查他们侵田夺地、明察秋毫。”
“百十个、最多几百个豪商,孩儿军还是盯的过来的。你们说,是吧?”
“其实这也算是在培养一批财阀……”
一众商人毫不在意刘钰说的最后几句话,这是基本事实,他们不用感叹。而是对刘钰给他们加上了一个“拓土攘夷之从功”的名声,这就非常值得感叹了。
这便叫名利双收。
如果这真是国家大略的话,至少在皇帝死去之前,貌似不用担心太多。
至于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这天底下,除了曲阜孔家,哪有二百年不倒之大族?
“国公且放心,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我们这般做到百十万身家的,亦算是商贾中的‘进士’了。该有的脑子还是有的。”
“我们也想了,真要是‘逆天而行’,指不定哪天财产就被助捐了。如今既是能赚钱,又可为武皇开边尽一份绵薄之力,如何不肯?我们也是识抬举的人呐。”
刘钰笑道:“如此最好。也省却许多麻烦。朝廷也是讲道理的,只是不讲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那种道理。总之,让钱动起来,你的钱才安全。”
“我带你们来南洋,这也正是皇上的意思。陛下要幸松江府,接驾之事你说你们是不是得出钱?便是就算陛下非是那种铺张之人,官员也不摊派,你们说你们自己出不出?”
“陛下的意思,便是那扬州盐商的钱,赚的是百姓的。这松江府的商人们,赚的是倭国的、西夷的。其中之别,是要分清楚的。既如此嘛,有那接驾的钱,倒不如多迁一些百姓往南洋。”
“所谓,救急不救穷。这捐几个钱、蠲免、救济,是为救急;而使之迁南洋,是为救穷。”
商人们闻此一说,赶紧流程性地冲着北边流涕感激口呼万岁。
走完了流程,商人们心里也算是踏实了。
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和两淮的盐商尿不到一个壶里,朝廷对他们和两淮盐商也是区别对待的。
历史上盐商肯定是富得流油的。原本历史上,满清乾隆年间,六十年时间,根据约算统计,两淮盐商的纯利润,包括盐场场商和运商加在一起,最高估计有5亿两,最低估计也有2.2亿两。平均下来,一年六七百万两白银的纯利润是有的。
按照估算,年运行成本大约是1600万两白银左右,最低估计的利润回报率,也在年均40左右。
大顺的人口增长更多一些,盐商的收益只高不低。
这种属于官方的消费税的行业,肯定和官府关系密切,一般人也没机会干这个。大顺吸取了前朝藩王的教训,对盐引问题管的还比较严,使得盐商赚的也确实更多。
但赚得多,而且这种钱属于是朝廷让你赚的,这就必然导致盐商需要经常性地“报效国家”。
自愿的、非自愿的、自觉不得不自愿的……总归,每年百十万两银子是得出的。
若是赶上了灾年、修水利之类,出的更多。
这是没得商量的事。
松江府的这些商人,相对两淮盐商来说,属于暴发户。是近些年忽然冒起来的。
之前当然也有对外贸易,但之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