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本沿着乡社的小路,快步走着,并没有心思去看田间干活的人,因为他想早点看到家人,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是否还好。
可即便走的如此快,终于还是在一处传出朗朗读书声的茅舍前,停下了脚步。
几间很简单的草屋,但却很不搭地有着相对这里而言,还算罕见或者昂贵的玻璃窗,或许是为了让里面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光线更亮堂一些。
里面孩子的读书声不断传来,赵立本也听不懂再读些什么,但却驻足听了一阵。
“如果我家孩子还活着,说不定就在里面读书吧?”
这样想着,又朝茅屋那多看了几眼,似乎想要从这些咿咿呀呀地读书声中,辨别出自己家孩子的声音。虽然,他自己都忘了,当初自己因为刘钰的圈地政策而跑路时候,自家的孩子到底什么声音了。
茅屋的前面,是两个很简单的木制小门楼,虽然简陋,却在气质上有些书院的样子了。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上面写着两幅对联,基本上,所有的字赵立本都不认得。
前面一排,是一副有横批的。
横批就两个字。
通儒。
上联是:
朝廷大政,天下所不能办,吾门人皆办之
下联是:
险重繁难,天下所不敢任,吾门人皆任之
而里面那座简单的门楼牌坊上,则是一副没有横批的算不上楹联的学派入世宗旨。
但抱书入学,便做转世人,勿为做世转人
且勇往直前,以我易天下,不以天下易我
这上面的字,赵立本并不认得。
其实即便他认得,如果不是专门系统学习过儒学的人,至少达到能考举人的水准,也不能明白,这两幅楹联,和他刚才在乡社村口听到的歌谣,竟能在同一处地方共同存在,是多么诡异的一件事。
内圣、外王。
内心成圣、功利学圣。
明显能打出脑浆子的东西,在这里诡异和谐。
因为,琢磨着要搞“通儒”,要办天下不能办之事、任天下不敢任之任的这群人,目标是把天下的百万生员,变为“通儒”,目标是“士”。
而,以歌谣传道,乡间扎根传播六谕道德、愚夫愚妇亦可成圣的,目标是“民”。
当然,更现实的妥协和无奈,是因为这24万亩土地,是这两大学派的人共同出钱搞的。
江苏改革之后,这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庸俗”、“铜臭味”的产权问题。
现实的产权问题摆在这,谁也不能把对方赶走。
如果是权哲身这种受过系统儒学教育的人,来到乡社,看到这一幕幕场面,再看到这两幅楹联,既能看出来这其中的诡异。
也能明白,颜李学派这群人,对刘钰的态度。其态度,简单地包含在“通儒”这两个字里面了。
通儒,是一种愿景,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天文地理兵法农学全面发展的“士”阶层的愿景。
通儒,同时也可以反过来读,是说天下这些和民生有关的学问,都算是儒学之共通学问。
颜元所认为的“士”,或者叫“真儒”,是要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的。
而他所认为的“德”,要靠技艺,要武能威敌、艺足成事、造福生民、建功立业,方可谓之“德”。
也就还是功利学那一套东西,得做出来事、做出来成绩。
这也就是朱熹和陈亮之间的争端关键一环,也是让最后两人的争论无法进行下去的关键:
老兄视汉高帝唐太宗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于利耶?出于义耶?出于正耶?出于邪耶?若能以其能建立国家,传世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