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他选择向大顺的围城工事反动反击,是为了临死之前拉他憎恨的中国人中的大官下水一样。因为哪怕大顺这边选择不计死亡强攻,那也不会影响到统帅和战略决策者,谁强攻直布罗陀都得准备死个七八千人,很正常。唯独反击得手,才会不正常、被攻讦、在朝堂被攻击,才有有人陪葬。
现在的局面已经无可挽回, 不论是被俘、释放、自杀,还是战死,结局都是一样的。
他是坚定的正统辉格党支持者,并不是那群“爱国者党”们的党徒,而是坚定支持波沃尔那一派的人。
正统辉格党、托利党、宫廷党、乡村党、爱国者党、西印度商会、东印度商会、国内土地贵族……他们有时候交叉的、有时候互相勾连的、但有时候也是泾渭分明且严重分化的。
威廉·皮特的“全球殖民战略”是正确的吗?
以后世的视角来看,应该说,是威廉·皮特,奠定了英国150的天子气运, 真正的日不落奠基者。
整体来说, 丢了北美,得了印度,对英国来说,北美是个包袱,丢了好;而印度可以廉价的原材料、以及英国急缺的低端原材料生产劳动力。
七年战争的巨额债务,以及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劫夺制,促成了北美分离。
应该说,也算是清理一下负面资产。
但现在嘛……很难说。
站在后世的视角,或者有先知的话,可以知道印度的价值。
不过现在,印度的价值体现在哪?
况且还丢了。
托利党反对威廉·皮特,是因为维系战争的土地税和消费税。
辉格党反对威廉·皮特, 是因为皮特把战争打的太大的, 而且完全没有见好就收。
包括历史上七年战争结束,“爱国者党”认为《巴黎条约》就是个卖国条约, 是“不败而败”、是“给了法国一个无比优厚的待遇, 是对本国人民的犯罪”。
但对那些保守的战略家而言,则认为《巴黎条约》是完美的结局, 不能把法国逼得太狠,因为把法国逼得太狠,那就不是“停战”,而是一场由舒瓦瑟尔公爵主导下的法兰西复仇战争,将会是一场“十年的休战”。
现在的现实,则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大顺,也派舰队来掺和了这场战争,这就使得威廉·皮特身上背了一个巨大的黑锅。
孟加拉关税战争爆发的时候,威廉·皮特兴高采烈,认为这是伟大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那时候,整个英国刚经历了梅诺卡岛的惨败,新内阁组建,急需证明新内阁的比起上一任内阁强百倍。
印度的胜利、路易斯堡的胜利、腓特烈连续打出来两场史诗级的战术胜利证明了雇佣普鲁士打手的每年300万两白银没白花。
这种情况下,孟加拉关税战争的胜利,就是内阁的功劳。
那么,大顺为什么要忽然参战?
理由是什么?
真正的理由,是大顺的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统治的王朝稳定,大顺否则了拓展内部市场的可能,松苏爆发的工业革命,急需一个市场和大量的贵金属。
而印度和大顺之间的手工业商品冲突, 使得大顺的工业资本急需找一个和大顺商品不冲突的市场;大顺的商业资本,眼红于专营垄断贸易下的东印度公司的巨额利润。
这是真正的原因。
但表面的原因,是什么?
或者说,听起来最合理的、合此时根本不懂资本和国富理论的“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显然,是“我们在印度咄咄逼人的野心,惊动了东方的帝国,让他们对自己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并担心我们以印度为跳板,将孟加拉的故事复刻到他们的身上”。
“东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