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报”,六十分,“科林特雷沃若,就如同大部分类型片行活导演一般,他们能够找到商业电影的最低底线,但是在朝着更高水平层次尝试的时候,却总是在愚蠢和严肃的平衡掌控之间迷失自己。” “每日新闻报”,六十分,“它原本可以更糟糕,但感谢上帝,蓝礼霍尔拯救了这部作品;遗憾的是,蓝礼也没有能够摆脱恐龙追逐的慌乱与恐惧,电影的最终成品只能勉强算是达到及格线。” “名利场”,六十分,“电影足够有趣,能够吸引观众保持注意力到终点;但观影结束之后能够意识到,相较于剧本的内涵与深度却又是远远不够的。问题不在于恐龙是否新鲜生动,而在于仅仅依靠恐龙是不足的。唯一正确选择是蓝礼霍尔的登场,他的存在让电影拥有了更多可能,我愿意为了他走进续集的电影院——前提是,续集的时候他依旧能够出现在演员列表里。” “华盛顿邮报”,六十分,“很难区别’侏罗纪世界’到底是想要成为爆米花式的垃圾食品,还是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科林特雷沃若试图在主题内涵层面上做出更多尝试,问题就出现在,他似乎想要尝试得东西太多了。” “芝加哥太阳报”,六十分,“每三个美国人之中就肯定有一个人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侏罗纪世界’,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期待看到的东西,不多,也不少。遗憾的是,那’不多’的部分却让人失望。这是一部蓝礼霍尔的电影,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除了他的表演之外,还有更多具有价值的东西。” “洛杉矶时报”,六十分,“‘侏罗纪世界’看起来像是一部大热制作,它具备了一部电影引爆票房市场的所有要素,严肃和幽默、人物和故事,当然,还有爆米花式的刺激,所有东西都被放在搅拌机之中打碎在了一起;但这些碎片的混杂真的能够让观众保持期待吗?蓝礼霍尔依旧是电影最美好的部分,但这也就是全部了。” 粗粗一扫,不难发现,给出中评的媒体不在少数,而且其中不乏“洛杉矶时报”、“芝加哥太阳报”这样的权威人士。 各式各样的观点有着一点相似之处,丰富庞杂的内核却没有能够更进一步地深入讨论,最终使得电影停留在一个不上不下、不多不少的层面,有时候,这意味着平衡;而有时候,这则意味着中庸——显然,“侏罗纪世界”属于后者。 当初蓝礼拿到剧本的时候,他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剧本野心太大了,诸多支线散落开来,试图讨论的问题着实太多,但所有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这也就使得那些思考停留在不冷不热的状态,反而可能导致观众的分心。 后来,剧本根据蓝礼的想法做出了调整,并且以欧文和布莱尔的关系作为暗线,将关于利用恐龙作为战争武器的相关思考串联起来,整个故事显得精简凝练了许多;但从成品来看,科林特雷沃若还是没有舍得放弃那些支线桥段的铺垫,这也导致电影的主题思想还是略显庞杂,影响到了观影感受。 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成为了影评人攻击的焦点。 但安迪却觉得这非常有趣。 一来,当初蓝礼接手剧本的时候,就提出了相关意见,对电影的成品质量提出担忧;而现在的媒体反应恰恰证实了蓝礼的评价,这也再次证明了蓝礼对于剧本的独到解读。 二来,细细浏览差评和中评的内容,不难发现,差评主要集中在整部电影的调度和控制上,这也是商业爆米花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无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一切都是徒劳;而中评则主要集中在内核的诠释表达上,这是商业电影从及格层面更进一步跻身为优秀的关键,观众们不仅仅是刺激一把就算,还期待着能够得到更多体验。 “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能够铸就影史奇迹,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更多是偶然之中带着必然;而“复仇者联盟”的票房大捷则是另外一种类型,中评媒体显然就期待着“侏罗纪世界”能够带来更多东西。 那么,“侏罗纪世界”是否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