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一生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终生不忘焦竑的知遇之恩,终生尊焦竑为恩师。在徐光启后半生及后人的著作中、徐氏宗谱中,多次记载了这一旧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的后代人才辈出。其第十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 朱由校前世看到这一段介绍时候,还大为惊叹过,可也只是惊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但此时就不一样了,朱由校发现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徐光启好像就是泰州学派推出来的下一位继承人,虽然一直蹉跎,但是后来也的确翻身了。 可是朱由校真的不想让徐光启参与到思想论战之中去,他需要徐光启去做事情。这件事情倒是可以听一听徐光启的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还没给徐光启封官,这个好像不合适。 想了想,朱由校对陈洪说道“去传徐光启进宫。” 徐光启的官早就加封下去了,兵部侍郎,总督京营戎政,徐光启也已经走马上任了。 只不过关于徐光启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朱厚照还没与他谈。 因为朱厚照在等人,在等戚金的到来。 一旦戚金到来,自己的新军计划就可以开始了。 新军建立之后,自己还要把卢象升放进去,这位将成为新军的将领,或者说未来统帅。 戚金虽然很好,可是他已经老了,戚金即便是不战死,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毕竟他已经六十七岁了。 这个年纪别说放在大明了,即便是放在后世,那也是退休好多了年。 甚至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身子也就不行了,朱由校必须要为培养戚金的接班人做准备。 卢象升自然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所以朱由校准备将卢象升弄到新军里面去。 不过这些事情倒是可以和徐光启商量一下了。当然了,也要问一问他对于李贽学说的看法。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他跑着去找徐光启了。 徐光启这些日子开始走马上任了,只不过事情与他想象之中的差别很大,即便是做到这个官职上,徐光启发现问题还是很多,也很大。 掣肘和问题无处不在,可以说他想要理顺所有事情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很难,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大规模的更换人手。 可是他到哪里去找合适人选?就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怕是也要卸任了。 如果不这么做,自己就需要和这些掣肘的人斗来斗去的。可是一旦陷入了斗争,那就真的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 事实上这就是明末的政治生态,没人能够逃出去,也没人能够绕得开。 你想要做事,给你下绊子拖后腿的大有人在,大家都习惯了攻击别人来作为立功的手段。 比起自己做事,攻击别人是更简单的也更方便的方式了。这就像后世的选举,搞臭敌人远比突出自己来的容易,所以原本选取精英的选举最后却成了比烂。 现在的大明就是这样。 如果这个风气不打掉,那么处理任何事情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很快徐光启就进入了大殿,脸上的表情略微有些迟疑,他在琢磨自己是不是要和陛下说。 如果和陛下说,是不是显得自己无能?陛下会怎么想自己?可是不说,那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了,这一天陛下能够忍受? 徐光启觉得自己有些进退两难了。 朱由校对徐光启的想法并不清楚,但是他不会指望徐光启能够短时间内做出什么成绩。 大明的情况就这样,崇祯皇帝就是急躁,什么事情都想要尽快做大,但是以大明现在的官员素质和官僚风气,基本上就是不可能。 即便是练兵,那也是需要各种调和。就连军饷和武器,兵部都会卡着你要贿赂,你不摆平他们,你连军饷和军械都拿不到。 在这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