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最理想的社会是小城市模式,一个城市的规模在百万人口左右,人口太多就会出现大城市病,人口太少又无法支撑起一个城市的工商业。
不过在大明目前的这个阶段,整个大明能够达到百万规模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数,这些城市要么是京城、南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要么就是上海、广州这样的经济中心。
而乡村的人口应该尽量减少,规模化的种植才能降低种植成本,多余的人口可以进行移民到海外扩展大明百姓的生存空间,可以进入各个城市成为城市百姓,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大明现在已经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现象,所有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了东南沿海一带,若是朝廷不进行适当政策倾斜,未来的大明,东部发达的城市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大量的资本,人力资源都会向东部跑。
这就会造成东部越来越富,西部越来越穷,要想解决这一困境,朝廷就必须要出手在西部大力发展几个重点的中心城市,带动西部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为了大明的百年安全,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到东部沿海,真要在未来发生大的战争,东部沿海地区绝对是首当其冲。
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大后方,只要被打掉最发达的地区,大明就会彻底崩溃。别说是朱瞻基,就是任何人也不敢保证大明永远都会站在世界的顶端。
天津的重工业必须要一步步的向西部资源优厚的地区转移,尤其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武器制造更是要放到大明的大后方去,这是未雨绸缪。
这样的大后方建设,短时间都是纯投入没有任何收益,指望个人投资根本就不现实,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投资。
西部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资源要比东部沿海地区丰厚,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原材料在西部都能找到。
劣势是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太薄弱,要想发展西部的工业,首先就要解决西部的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就是道路交通。
若是之前依靠畜力的运输,大明朝廷想要改变西部的经济基础有些困难,现在有了蒸汽机,有了铁路,这就有了开发西部的基础。
这就是科技对地理环境的改变,有了铁路,就会让运输成本降低,西部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可以通过铁路快速运到东部港口。
这些想法都是未来几十上百年大明朝廷需要完成的任务,已经不是朱瞻基所能左右,他只能将这些思想写成著述交给自己的儿子,做为儿子执政的参考。
做为大明朝第一个新式房地产项目,朱瞻基与王二挑选了一个距离天津工业区十五里远的一个名叫小王庄的小村子。
选择这个村子的原因是这个村子的百姓大多数百姓都在工业区的工厂工作,其家属在家里务农种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向城市提供。
比起靠近工业区的村子能够吃到房租红利,快速富裕起来相比,这个叫做小王庄的小村子却相形见绌。
这样的村子对于拆迁谈判更容易一些,只要给予一定的好处大部分百姓都会赞同拆迁,尤其是官府承诺官府会为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保证百姓的生计。
拆迁这样的村子,需要很长时间的谈判,住宅用地与耕地要分开,有多少耕地划为住宅用地,有多少土地是必须要用作耕地,保证农业供给。
同时这些由官府买下来的耕地要怎么经营,要怎么保证村民的工作机会,这些都需要慢慢进行论证。
朱瞻基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将精力全部耗在这种琐事上,因为朝廷已经收到太上皇返回大明的消息,迎接的官员已经在来的路上。
大明如今京城与天津之间的交通非常地方便,火车差不多三个时辰就能到达,虽然比起八百里加急还差上些意思,不过日常的人员来往已经非常地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