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兵的灵魂(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七十九章、兵的灵魂

1、兵家的军事概念

兵家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理论基础来源于《易经》。《易经》是中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总脉,所以兵家思想也脱离不了《易经》。

兵家的用人之道,战略方针皆来源于《易经》。《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句话就是来源于《易经》精神。

兵家理论讲阴阳之道,五行八法。喜于用谋,而怠于取义,喜于用柔,而疲于用勇。校之计而索于情,问道,问天,问地,问将,问法,却不问兵之灵魂。可是正是兵的灵魂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兵的灵魂在于勇,勇敢而无畏者方为兵。勇敢发于心声,无畏来于责任。

但是《易经》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己也。”《武议》说“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老子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坤为地,为女,以柔为体,极柔则刚,极静而产生规则和秩序,之后得到机会便会将坤道产生的规则和秩序化为常规,维系万物生长化育发扬光大。坤道在于柔和与顺序,功能在于承载天体的攻击和四季交替运行。所以坤道扬德,重道德,彰明较著一切事物或思维皆讲规则和秩序,这是宋前中国人为什么非常讲道德的理论根源。

《孙子》说为将帅要有智、信、仁、勇和严。因为拴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不可依赖,靠不住;军队当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如同一人,这才是治军之道。用军者刚柔相济运用得当,还要明察地形之理。所以,善于用兵者能使三军将士携手如同一人,忘记自我,视死如归。

《武议》说真正能打胜仗的军队似流水一样。水是一种最柔软懦弱的东西,然而水可以凭其冲击之力使崇山峻岭崩塌。原因是水性专一而持久的缘故。

老子说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得到它,必先给予它。顺着它的性子,满足它的欲望,使其被欲望所吞噬,令他自取灭亡。这即是柔弱战胜刚强的道理。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其攻坚克强的力量却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的,看似无力,却因坚持而攻克之。弱之所以胜过强,柔之所以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真正实行得了。所以智慧贤明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如反话一样,其实哲理在其中。

从这些古代中国的文化经典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军事文化旨在用柔,以柔克刚。不过这也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军事行动多数都是被动出击,真正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很少。只在西汉和唐朝前期是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其次只在建国时可以看到,其余基本是主张以柔克刚,被动出击。

2、西方人的军事观念

克劳塞维茨说“如果还是先从战争的纯概念谈起,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战争的政治目的本来就不包含在战争领域内。因为战争既然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