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江守义占股20以外,还需要30的股东同意。经理跟几个重要管理人员通了一下气,很快就答应了。
至于员工,还用商量嘛,他们巴不得有个活干呢。
接下来就是生产部门经理陪同着看了一下这些闲置的车间和设备,以方便评估合理的租金。
“爸,你知不知道美利坚和扶桑等国,一个啤酒品牌能够占小半部分市场份额?三个品牌差不多能占七八成?”江奕想起了刚刚经理说起的“五天保质期”,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其实全球都差不多。除了德意志那种发达国家,老百姓喝啤酒成精了,每个人都善待味觉、在乎特殊口味,还能维持上万家啤酒小作坊,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是只剩下最大几家。
江守义可是酒精中的神仙,对这个行业了解可远超江奕。听到江奕的看法,他的头都摇成了拨浪鼓:“那怎么会?咱们国家哪个市里没有啤酒厂?全国没有两百个牌子,一百个肯定还是有的。再说了,太远了运输也不方便,咱们任城那里不是都喝太白楼啤酒吗?”
华国现在和罗沙的啤酒行业格局还真的差不多,所以江守义也听不懂江奕的理念。
他指着那些呆板的操作工人:“还能让那些酒厂都倒了不成?那么多工人们怎么办?全国老百姓的口味也不一样吧?”
看来现在两国走向“社会化大分工”的思路还很远。江奕要多费些口舌了:“对于华国和罗沙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喝得起啤酒,越便宜越好。至于各地的差异,几个牌子的啤酒各买一瓶,温度要是低了,根本就喝不出区别。”
“嗯,这倒是。罗沙国本来就冷,这个啤酒也就是他们吃饭的饮料,口味还真没有那么重要。现在这里的生活这么困难,肯定是有得喝就行。”
再过两三年,有了央企强大资金支持的雪花啤酒就要在全国启动“蘑菇战略”了,在全国收购啤酒厂以后,为企业更换设备、提高质量。
如果说这些在全国各地“种蘑菇”还只是战术层面,等到“蘑菇”蔓延开来以后,就可以使用统一品牌、连接成片。
看来这个老爸悟性还挺高嘛,江奕差点儿就要拍拍老人家的肩膀、给几句勉励了。
“那你的意思是咱们先做大一家,然后再慢慢地买了别的啤酒厂?”在江奕神游物外的时候,急性子的江守义思维已经进入了操作层面。
“差不多,至少要做到罗沙国的啤酒行业第一名。可以发动国内的技术专家,咱们再投入一笔资金,提高技术水平,首先就是要把保质期问题解决了,等到时机允许,就通过香江的公司收购,这个可是罗沙国长盛不衰的行业。”
想想都觉得很兴奋,现在这个思路可以在全国横行霸道了。那些单个地方小企业哪儿是大资本的对手。
以后就通过“收购企业+技术改造+贴牌”模式,先把全国的市场占领了再说。
“然后呢?”
江奕没想到野心这么大嘛。
“这些还不够你老人家发挥的?”
“搂草打兔子—捎带手,反正那几个国家也小得很。中央军来了,地方杂牌还有活路?”老江习惯性地挥手动作又来了。
“估计需要三四年时间来整合。到时候资本市场也就起来了,等到西方投资者进来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收割机会。”
进入了资本市场时代,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标准将不再是净资产,而是利润乘以市盈率,估计会有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同时,净资产也会由于地价估值的上涨而出现大幅度上涨。
西方跨国公司在华国占的这些便宜,这次要从罗沙国先赚回来一些才心理平衡。
“要是这么说,那岂不是处处是黄金?先找一个不行的啤酒厂,我们出钱占大头,再引入华国的技术和设备,改造后再在全国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