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汉克根本不需要你给个第二作者的虚名,人家在金融界已经可以横着走了。
“好,我们争取三天内出行!”李颜茹也憋坏了,这些天在莫斯科净是看这些白人,也该去看看远东的黄种人了,“另外,你去挑一件义大利的名牌服装。咱们统一服装后,更显得制度化、规范化。”
要是科赫走得慢一点儿,她恐怕是快要忍不住笑出来了。
江老板啊江老板,真亏你说得出口,多少年没有生产的家庭作坊,也能被你打上“十年磨一剑”的烙印,还非要在罗沙国也冒充大头。
李颜茹说到做到,第三天果然出行了。
科赫到达机场后,看到集合的人群就被吓了一跳:“李经理,这恐怕是得有十几个人吧?怎么这么多一起出行?”
“科赫,我们最近刚刚出台了一项奖励制度,能够营销到资金的同事,按照万分之一进行奖励。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把那些出口木材企业的美元营销过来1亿美元,他们能够获得1万美元奖励。”
“一万美元?400万卢布?”科赫被这个数量级给吓晕了,这可是普通人二三十年的收入了。
“没错,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去联系他们过去的熟人。以前这些同事可是坐等客户上门,还有些爱理不理地。现在他们主动去为那些财务主管们服务,你说那些人会不会受宠若惊?”
银行坐南朝北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真正及时转向的也就是少数民营银行,哪儿有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这样的传统国有大行声誉这么高?
“只是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要在外面一两个星期了?”科赫感觉自己最近就是在狂奔,没想到现在回国了还是这样。
“一两个星期?我们去的可是远东,每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很远,而且,”李颜茹指着那些同事们,“有的同事可是同时联系了两三家企业,最多的一个联系了四家企业。我估计至少要两个星期。”
“上帝啊!我可是没有带这么多行李。”
“不用担心,远东那边现在也已经开始穿义大利产的名牌制服了。”李颜茹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
看着科赫纳闷的神情,李颜茹赶紧解释了一下:“科赫,我是觉得汉克的待遇比较好玩,现在他的贡献是在浇注里。哈哈哈!”
科赫看了一下《今日报》,作者改成了自己和李颜茹经理,汉克在正文里果然没有出现,只是在首页加了一个脚注:此文部分内容经伦敦金融城著名金融专家乔治·汉克斯指导。
好吧,官大一级压死人。
远东实在是太远了,飞机都要飞半个白天。科赫这几天神经一直绷得比较紧,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冲撞一般,这时候怎么也睡不着。
看到李经理也没有睡着,科赫趁机了解一下老板的想法:“李经理,听说老板现在还是每天都在收购那个私有化券。本来很便宜的,现在慢慢地也涨起来了吧?”
“再涨起来也没用,还是比面值要低得多,我有时候也觉得老板太浪费,当初不应该加价10收购那些工人手里的券。”李颜茹不忌惮这些评价老板的话,江奕才不在乎呢。
“老板估计是不在乎这些小钱吧?工人们一看价格这么高,哪儿还有什么心思继续持有啊,全都卖给老板了。”想想江老板一次性扶持两家打架的报社,科赫就知道他确实是不在乎这些。
李颜茹却知道江老板本来也不想收那么多,现在已经说出去了,老江又好面子,只能照单全收。她也不说破:“还好那些经理们没有抛出来。”
“我听说有的经理也抛了。价差太大了,不能不动心呀。要是不早点抛出来的话,过一个月卢布就要贬值更多。”科赫想不明白,从西方经济学景点著作来看,这样肯定是不正常的。只是江老板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一样。
这倒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