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良家族可以追述到三十年代末迁到香江的章祝珊。
章祝珊家族,是香江最具封建色彩的大家族,章祝珊家族的最大特点是“同居共财”。
章祝珊家族于三十年代末迁居香港,靠摆小摊为生。到如今的八十年代,家族财产超逾一百亿港元。
这应验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句老话,更是“同居共财”这句家训带来的业果。
不过章家虽是巨富,却保持低调,新一代香港居民对其知悉甚少,而李志文也是对其一知半解。
而目前香江人知道章氏家族的时候都源于不久前的一场官司。
八十年代初,章氏家族财产纠纷酿成一场官司,章氏家族名声大噪。
其实在十里洋场的香港,中西文化的撞击最激烈,殖民文化氤氲不散。
其实在这种背景下,章祝珊家族能格守同居公财的国粹古风,既令人费解,又让人惊叹。
三十年代初,章祝珊携家小前往羊城谋生,一家人住在九曲行的一层老屋里。
章祝珊是个编织匠,最初的生活来源,是一家人在租屋的空地编织草席、藤席、竹席、菜篮、藤椅之类东西,交给上杂行销售。
场地狭小,连床上都堆满材料和制品,晚上再搬下来,腾空睡觉。
章家的编织品质量上乘,销路颇畅,章家便积累一笔小资金,开了一家章锦记,自产自销,收益渐丰。
不久,章家有了自己的住宅和铺位。不幸的是,章祝珊积劳成疾,于1936年逝世,阳寿仅五十四岁。
生活重担落在遗孀郭庚及长子章玉阶肩上。
郭庚成了一家的主心骨,她召集儿子训话:“爹爹过身,你们兄弟间要齐心,齐心才能活下去,才不会遭外人欺。”
此时,最小的儿子已有十岁。章家的四个儿子,从三四岁起就要帮父母做编织活。
后来章玉阶回忆道:“那时我们几兄弟,天天跟藤条篾丝打交道,满手的血泡和老茧。我的弟弟,常常痛得流眼泪。”
父亲死时,章玉阶有二十二岁。他是个极具生意头脑的人,他知道光靠手工业,累死都发达不起来。
章玉阶打理章锦记,开始突破自产自销的窠臼,进各种各样的编织品及山货卖。
生意愈做愈红火,马上就扩充分号。仅两年功夫,赚到的钱超过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但是天不遂人愿,1938年,羊城沦陷,章家只得忍痛抛弃物业,带着辛苦赚来的三千块大洋逃往香港。
那时珠江口,常有海盗打劫逃港的富家。为防万一,章家买了一船马蹄(荸荠),把银元埋在下面,一家人穿得破破烂烂,含泪离开广州。
一路惶恐不安,船抵香港中区码头,一家人才松一口气。
郭庚忍不住哭起来,她对儿子说:“佛祖保佑,一家人平安无事。到了香港,兄弟间更要齐心,这是鬼佬的地盘。”
粤省人纷纷逃港,香港吉屋奇缺,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上环苏杭街觅到栖身之处。
巴掌大的地方,显然无法从事编织业。
郭庚、章玉阶分头去拢档口。郭庚寻找了两天毫无结果,就在中环三十间的街边摆地摊,卖小杂货。
章玉阶足足寻访了5天,才在永吉街找到一家铺位,开一家章锦记洋杂货铺。
郭庚的另三个儿子,老二章玉麒在内地念大学,这是章祝珊与郭庚的一致主章,穷人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老三章王麟帮大哥打理章锦记;老四章玉良则送至香港名校英皇书院读书。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一家人连糊口都成问题。
郭庚铤而走险,从走私船贩了一些私货,但是被逮住,投进潮湿的的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