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小本子为减轻供给负担,允许港民乘天星渡轮赴澳,但必须每人交纳六十港元。
当时一个店员的月薪才五六港元,六十港元的出境费确实昂贵。
所以那时能以“正途”去澳门避难的,都是富人。
刘文汉是学生出身的商人,这一类商人,往往比在店铺里泡大的商人更富热情。
国难当头,澳门偏安一隅,刘文汉觉得呆在澳门是耻辱。
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北上投身。
战后,刘文汉在羊城电台做过一阵播音员,然后又回到香江。
战前留下的积蓄已告馨,刘文汉在事业上又得从零起步。
刘文汉重操旧业,生意日趋兴隆。
待韩战爆发,刘文汉便通过澳门,把汽车零件销往北方。
韩战结束,这种生意自然停顿下来。不过刘文汉的家底已相当殷实。
香江地盘狭窄,道路有限,车辆增长受到限制。
香江有好些贸易行经销汽车及零配件,竞争激烈。
因此,刘文汉的业务好几年都没有什么起色。
1958年,刘文汉赴美考察。在克利夫兰市,刘文汉约请一位有业务往来的汽车零件商在餐馆晤面。
同他来的,还有另一位漂亮国商人,他是从事日用品进出口业务的。
席间,刘文汉感叹在香江汽车生意难做,他来美的目的,是寻求新的生意途径。
这时,新结识的美商只说了一个词:“igs”(假发)。
刘文汉不知假发为何物,狐疑地问道:“igs?”美商又重复一遍:
美商从他的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假发,告诉他,假发实际上是真发,
但必须经过加工。目前,假发在漂亮国市场销路看好。
他又说,他已收集到十三种不同颜色的假发,准备做这项生意。
现在世界主要的假发制作商在法国,金发偏多,而黑发稀少。
东亚人都是黑发,在香江做假发,有地理的巨大优势。
刘文汉在这位美商的指点下,参观了漂亮国的一间假发工他还了解到,原先购买假发者,多是秃顶者与艺人(做演出道具)。
战后,漂亮国出现一批新潮青年,他们愤世嫉俗,追求怪异,渐渐流行起假发来。
刘文汉初时并未留意,经那位美商的“点破”,他果然在街头发现不少青年戴假发。
在旧金山,戴假发的青年比比皆是,许多男青年披着女士的长发招摇过市。
旧金山是嬉皮士运动的发源地,这批青年,被老一辈人称为“垮掉的一代”。
刘文汉以商人的敏感,意识到假发业前景可观。
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蔚然大观,波及世界,香江的假发业也由此进入全盛。
刘文汉赶回香江,准备大干一场。然而,香江的市场,没有假发出售,这意味着,香江没有一家假发工厂,没有一个假发人才。
对刘文汉来说,既有利,又不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文汉得知油麻地有一个假发师傅,专替粤剧演员制做假发及假须,但具体在哪条街,哪条巷,就不清楚。
刘文汉马上过海去九龙,在油麻地的大街小巷窜来窜去,无人知道有
这么一个人。刘文汉跑了3天,一无所获,连油麻地外围都搜索了一遍。
他猛一想,觉得应该去戏社向粤剧演员打听,就急忙往回赶。
刘文汉正碰到一个倒垃圾的妇女。那时香江还未流行用塑料袋装垃圾,而是用老式斗箕。
这妇女的斗箕里尽是散发,刘文汉灵机一动,该不是假发作坊的吧?上去打听,果然就是!
刘文汉随这妇女拐进一条陋巷,终于见到香江绝无仅有的假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