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曹志强,就是那个仙!
李厂长如果想顺利渡劫,并且能在退休前捞一把,以后安享晚年,就必须抓稳曹志强这棵摇钱树。
他凭什么抓稳曹志强呢?只有机械厂的厂长职位了。
然而,就算要推曹志强上位,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步的来。
首先一步,就是要让广大职工吃到曹志强的恩惠,做到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
在这一点上,李厂长并没有藏私,而是跟曹志强推心置腹,把事情来龙去脉都说明白了。
李厂长跟曹志强说,其实这次的工厂整改,广大基层职工其实并没有什么怨言,反而会挺高兴。
因为按照有关部门的整改方案,红光机械厂整改后,生产部门并入首钢,继续成为首钢的一部分。
非生产的各个三产部门,则连地皮房产一起,直接划归当地政府,转变成事业单位。
这样一来,生产部门的职工,到时候就自动变成首钢的职工,而转变成事业单位的职工,则变成事业编。
也就是说,整改之后,大部分的干部职工,都有新去处,不会被辞退下岗,他们只是转变身份,然后服从组织分配,去新的岗位,做新的工作而已。
当然了,考虑到这时期工厂职工的实际收入更高,那些变成事业编的人呢,基本工资或许不变,但票证福利可能会因此下降一些。
别的不提,就说工厂自己发行的工种粮票吧,这种只有工厂工人才有的补差型粮票,真的只有工厂职工才有,机关事业单位是没有这种补差性质的工种粮票的。
此外,像工业卷,自行车票这些票证,工厂职工此时能获得的数量也是超过机关事业单位的,原因就是国企工厂这时期有一个内部互通渠道,彼此之间可以小范围的交易一些东西,这是当地政府部门所不具备的。
你比如一个国企工厂,跟一个村里的人民公社搞互帮互助大联合,就可以工厂提供工业产品,人民公社提供农产品,这种公对公的小范围的内部互帮互助,在这时期也是允许的。
但你一个当地市政府,就肯定不能跟一个农村公社搞串联,政府都是要统一吃财政的。
所以总体上,这时期的普通人,能进国企当工人,没几个乐意去机关事业单位的。
但如果工厂的三产职工发布出工资,或者工资减半的话,这就不如去事业单位工作了。
所以啊,这个时期的工厂改革,基本都是这种大鱼吞小鱼的收编模式,也基本不会辞退大量职工。
职工的下岗潮,那真得九十年代之后才会出现。
然而,正因为基层职工关系不大,所以李厂长这种人才着急。
因为一旦工厂整编了,李厂长跟董书记这些高层人士,才是真正的利益受损方。
所以,他必须想个办法,让广大基层的干部职工,也跟他李厂长以及曹志强捆绑起来。
只有把基层的干部职工捆绑在自己身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毕竟这时期的相关领导,最看重的其实是广大基层干部职工,而不是李厂长这极少数高层。
这么想的话,李厂长的隐瞒之策就很简单了。
他就是想暂时隐瞒下市政府只出一半补贴款,然后让曹志强的出版社出钱,补上这个缺口。
一旦曹志强补上这个缺口,那所有工厂的干部职工,就都等于拿了曹志强的钱,当然也等于拿了李厂长的钱,毕竟李厂长才是实际说了算的最高领导嘛。
等大家拿几个月的钱,拿习惯了,到时候李厂长再把事情一说,大家天然就会心气弱一层。
拿人手短嘛,要是知道是李厂长跟曹志强用自己的钱补贴大家,那大家还怎么舍得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