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吃透封建二字,将宗族转为助力就不一样了。
幕友们给朱厚照开了场分析会。
大部分人都只看到分封建国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却忽略了实行郡县制之后仍是封建制度,只不过分封的对象变了。
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替代朝廷对基层进行统治,这便是王权不下乡的由来。
这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说得很清楚了。
再强的皇帝,也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广阔的疆域,交通水平限制了皇权的触手,山高皇帝远说得很形象。
这样的治理框架仍然是封建制,只不过变成了动态封建,官员是不断轮换的。
可这个轮换并不彻底,底层的士绅还是坐地户,官员对于地方两眼一抹黑,就只能与士绅互相依存,不这样连税赋都收不上来。
于是底层官员与士绅勾结在了一起,对老百姓的盘剥一点也不少
在理,朱厚照就在德州知州身上见识到了“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
与此同时宗室勋贵的封建依然存在,朱元璋要厚待宗室,禄米就只能从税赋来。
明朝的税制也因此定了型,尽量在地方清账,只上解盈余的部分。
然后矛盾出来了,养着宗室勋贵大量挤占了士绅阶层的利益,这部分转移支付的禄米是士绅阶层收上来的,从他们手上拿钱,他们就认为拿了他们的钱。
翻身农奴把歌唱,士绅占据的优势地位,也一样作威作福。
如此就给了两边阵营一个互相没讦的借口。
士绅阶层指责宗室勋贵侵占土地扰乱税赋,宗室勋贵喷士绅治政混乱民生涂炭。
一个认为短了,一个认为不够,都想补回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老百姓头上套了两重枷锁,太极拳打起来,老百姓成了磨心里的材料,总被磨得粉身碎骨,膏脂全被榨干了。
再回到封建制产生的前提,皇帝因为无法掌控疆域,就将土地分封出去让诸候代为管理。
诸候毕竟是一个血脉,打断骨头连着筋。
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着的条件,诸候必须自给自足,并将税赋给中央交上来。
所有的操作,不管怎么变,最终都不离统治以及税赋。
前者是皇权,后者是皇权的基础保证。
这两点还基于生产,不仅基于武力。
在这一点上明朝犯个了错误,只看到宗室的威胁,剥掉了宗室的兵权,却忽略了封建领主引领生产的作用。
后来制定的诸多政策不但不解决这个问题,反而进一步抑制了宗室勋贵的生产力。
什么也别干,混吃等死就行。
皇帝中了士绅阶层的毒,宗室勋贵的影响力被夸大了,“小心亲戚们抢皇位,交给士大夫吧,士大夫忠心耿耿,一群读书人,挥不动刀枪,能有什么害处呢?”
屁!哪一条能保证士大夫终心耿耿?就凭四书五经上写的东西?那就是个道德规范,什么时候道德规范能成为保证?
而且不遵守规范没有惩罚,刑不上士大夫。
靠着士绅阶层的自觉等于完全不设防。
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宗族关系被遮掩了。
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不就指望着宗族强盛人多力量大好办事吗?
都不要说封建社会,就是现代社会家族企业仍然多于公众企业,起手的时候就得依靠宗族的力量。
其实说宗室勋贵侵占土地,锅得由士绅阶层来背。
不忽悠皇帝将自己的亲族当猪养,他们会拼了命地打土地的主意吗?
除了占地能让他们过好点,宗室和勋贵还能干什么?
当官不行,营商也诸般受限,当武夫?朱当沍就是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