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286、南北各一都(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林瀚不仅仅是自己知道内情,他爹林元美是永乐末年的进士,还当过抚州知府,林家算是亲历永乐到正德八朝,确实知道许多。

可林瀚却跳过了朱厚照的预料,没有说成化朝,而是直接往上溯。

“土木堡之变的成因,在永乐年间就埋下了,其时太宗病弱,仁宗开始视事,内阁三杨主政,三杨劝仁宗即位后还都南京,后来还做成了。”

朱厚照翻出了这段历史,朱棣是一力主张迁都北京的,可朱棣死前刚建好的紫禁城就挨了雷击,引发了大火,当时还议事来着,南北互怼,南方派大臣们口口声声说是天变。

看来这一招已经成了大臣们的传统艺能。

争来争去,矛盾的焦点就是京都放在北京还是南京,结果是南派争赢了。

南派可以用天变的借口,北派也可以用,宣宗刚登基,南直隶就接连数场地震,北派用它大作文章,于是写进了仁宗遗旨又出了榜的还都又搁置了。

朱厚照点头:“确实,可这跟英宗有什么关系?”

“三杨都是南人,自然视南方利益为重,还都南京,北方就岌岌可危,且不向北拓展,北人难有出头之日,科场上怎么都无法与南人抗衡,再加上三杨长期占据内阁,横跨四朝,北人耐不住,便劝了英宗北伐。”

英宗即位时年纪太小,太后又没有政治上的见识,朱厚照以自己的经历推断,就知道英宗被从小教导他的文臣忽悠了。

这也不打紧,关键是一群文臣全是纸上谈兵的货色,还打输了,葬送几十万精英,国力一蹶不振。

经过了混乱的景泰和天顺朝,到了成化年间,彭时本来有机会扭转局面,然后按照林瀚说的,彭时投敌了。

江西人彭时力主朝廷留在北京拒敌。

这个道理在当时是正确的,需要南方的漕运来支撑北方的元气,一旦南迁局势就会糜烂。

彭时致仕后,就轮到了商辂当首辅,宪宗对他很依赖。

其实商辂也支持战时力守北京,可他也支持重开海贸为国聚财,想将迁都与海贸拆开。

宪宗也动了心,这时项忠和刘大夏合谋藏文档的事就发生了。

紧接着商辂又跟宪宗的心腹太监汪直起了冲突。

汪直是典型的北伐派,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设伏刺杀了力助蒙古统一的达延汗妻子满都海。

一个心腹太监和一个首辅斗,吃亏的肯定是首辅,商辂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谏,汪直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商辂请旨致仕,纸糊三阁老上位,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这是个局。”朱厚照十分笃定,还跟被打断一脸愤愤林瀚描透彻

“张懋很早就开始向北边走私食盐,双方是有勾结的,满都海合纵连横,将破裂的蒙古重新拼起来,称得上巾帼英雄,应该有一些部落想让她死。”

英国公的事没有大肆声张,朱厚照说出来了林瀚才明白。

恨恨地呸了一口:“老匹夫该死,先皇大行后他第一个上疏请罢盐余,老朽还夸他公忠体国,没想到人面兽心。”

骂完了,林瀚也反思:“看来彭阁老也中了计,当时他几乎是给御使气死的,连六十岁都不到。”

太久远的事情无从考证,但是南派被整下去是事实。

北派其实也不讨好,万安压根就没心思去做事,讨好了宪宗保住位子就行。

此时不要说海贸,北伐也黄了,宪宗忙着礼佛修道,后宫打成一团,啥也干不成。

等到孝宗上位弄出弘治中兴恢复国家元气,风水轮流转了,朝中是北派说了算,还有个跟着举主一样只看眼前功业的刘大夏,迁都是提也不能提。

典型的因人废事。

而一切与南北利益相关的议题就全都被绑在了一起,非此即彼,不可调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