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峨是由冯驯、石天柱、夏邦谟、刘景宇和程启充五人护送的来的。
不,应该说是“押送”,这是兄弟的媳妇儿啊,不能给人拐了去。
这两路人马怎么混一块的?杨慎给小伙伴们写信时都不知道黄峨的存在。
是杨家有内应,泄了底。
这些川中才子本来就与黄家、杨家都有交情,从小就混一块,算是穿开裆裤时结下的发小。
与黄峨一同启程也好有个照应,更多的则是当借口。
五人还肩负着帮杨慎干倒叔叔的重任,手里握着杨家在四川作奸犯科的证据。
苦于正德三年会试即将到来,几人无法脱身。
算上杨慎,六人有四个是正德三年的进士,刘景宇还是被杨慎连累,会试试卷一同被落灯花烧了一角,作废。
不然他们就是同一届的六个进士。
这是什么概念?有明一代,整个四川布政司一共就一千四百多号进士,九十次科举,除一除,平均一届就十来人。
再怎么厉害的文教大省,同一届六个进士也是大头,对四川来说就是半辟江山甚至更多。
所以科考将至,这些头角峥嵘的宝贝疙瘩就一直被盯着,谁也不敢让他们出问题。
四川的官员是升是降的考评,文教占比不小。
头上长角当然喜欢顶牛啦,本身又是头铁的,早就叛逆得不行。
杨慎的一封信,打破了川中官僚和家长们的美梦,他们的子弟给杨慎一把拐带跑了。
有新鲜的玩法,干嘛还要在川中大山里苦读之乎者也?
于是两边一拍即合,盘算起了如何“出逃”。
这样的事能声张吗?不能。
要不是拿黄峨当幌子,又有杨慎来信相邀美其名曰游学,家里是绝对不会放他们跑的。
就这,杨慎也落下了把柄,“他”分别写了一封信到各家,保证不耽误兄弟们的前程。
其实这封信不是杨慎写的,而是杨家的内应冒名所为。
这个内应太了解杨慎了,连书法都如出一辙。
还好歪打正着,投靠朱厚照了,天底下最大,前程不可能耽误。
但字眼上不是这么理解,前程是有了,出身可就悬了。
杨慎自己都不打算去考科举,这些弟兄们估计也有样学样。
等到最终水落石出时,杨慎在四川的名声就臭遍了,不知道多少人会对他咬牙切齿。
一省菁英全祸祸了,为害乡里啊。
好了,该说说内应了,这名少年就藏在“送亲使”里。
杨慎的同父异母亲弟弟杨惇,也属于偷跑,而且到了南京也不敢告诉杨廷和,躲进了宫。
杨慎逃科举,年纪小小的杨惇就被杨廷和发配回了四川考乡试,也中举了。
本来他是要到正德五年才拿了乡试第二名,现在为了杨家的脸面,十六岁的少年被迫营业。
但杨惇也受了杨慎的影响,再加上杨廷和的高压,杨惇也想跑。
见着了机会,杨惇便与大哥的小伙伴们勾结,连书都没给家里留就溜了。
这群人到了南京,朱厚照一看,好家伙,充值送惊喜,当然笑纳了,还帮着杨惇一起蒙混。
也给杨慎扣了一个大锅。
一见着杨慎,杨惇就喜笑言开,老远挥手示意,口中“大锅”不住。
杨慎登时就郁闷了,看向朱厚照:“师尊,我弟……”
这是询根究底,对朱厚照不灵:“给啦,一见面为师就给了安家费,对了,为师还收了杨惇为弟子,小小年纪就独立自主,好样。”
这么聪明的弟子,为什么不收?
其实杨惇是被杨廷和和杨慎压住了光芒,能不到二十岁在四川乡试考第二名,又能差得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