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末年,隐有大厦将倾之势。汉帝老朽,已无当年之英姿。皎洁明月,当空而照。汪国目光坚毅,看着面前的建筑。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安放小兽石雕。下方挂着一大块牌匾, 上书汉林殿。宫女的引领下,汪国落座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殿内金砖铺地,拳头大的夜明珠置于两侧,照耀地整个大殿熠熠生辉。汪国环顾四方,周围尽是前来殿试的士子。士子们各自端坐,神色肃穆。决定此生命运就在此刻, 若是能高中进士,那便是鱼跃龙门。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无论如何,若是高中,踏入仕途,至少也是一县父母。王朝科举,有气运庇佑。任何旁门左道的手段在此殿内,根本无法施展,以此确保科举公平。“考卷开启,士子准备!”殿内彩光照耀,各士子前的空白纸张,浮现出文字,转眼间便是布满整张考卷。汪国目光专注,提笔,沾墨,书写.....随着下笔,汪国的视线开始模糊起来。等到视线再次清晰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已经换了一个场景。他一身盔甲, 手持三尺长剑,鲜红色的披风随风抖动。汪国身旁有众将汇聚,把他簇拥在中央。在他们的身后,有大军云集,密密麻麻,望不到边际。“大将军南征黄巢,北讨党项、吐蕃,历经数百战,如此才保我大汉社稷。”“如今天下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各路反王层出不穷。我等跟随大将军,本是无怨无悔。但这朝廷重文轻武,以大将军之尊,还要受朝中百官刁难。”“吕将军说的不错,朝廷无道,赋税多如皮毛,天下早就苦不堪言。方才有黄巢振臂一呼,一呼百应。如今, 黄逆虽被大将军所平, 但天下已无反贼之言。揭竿起者,皆呼义军。可见, 如今大汉已失民心。”“大汉已成一艘露底之船,将要沉没于大海之中,大将军不可自误,再乘坐此船。我知大将军心有匡扶大汉之心,但时至今日局势已经不可挽回,汉室诸臣早就腐朽,只知争权夺利,值此关键之时,还断我军粮草。”“如今天下十七路反军中,陇西邵氏,本就是天下名门,如今更是南下关中。若是关中沦陷,邵氏王霸之基已成,有驱逐天下之势。”“汉室不可扶,不如降于邵氏,将来必不失公卿之位!”汪国拔出腰间悬挂的三尺长剑,随之,面前鲜血飞溅。“我汪国世受皇恩,岂能投贼。”“妖言惑众者,犹如此人!”汪国目光如电,周围众将皆被震慑。“不过,罗将军你昨日禀报秦相勾结反军,为防社稷有变,当依照众将建言回京肃清朝中乱臣,以确保我军出征后方安稳。”“众将听令,我等回师,清君侧,正朝纲。”“谨遵将军令。”众将纷纷回应,脸上带着狂喜。如今大军虽广,但战心不齐。若逆了众将之意,一意孤行,一旦平乱不顺,溃败便在眼前。以如今大汉局势,不独揽大权,整顿朝纲,大汉必亡。汉林殿内一角,朝中诸重臣纷纷汇聚于此。前方有龙头戏水,吞吐道道水流。水流之中,正是众多考生的经历影像。
重臣李中和看着水幕,心中叹息。大汉六百年基业,如非意外此番规模的殿试,怕是最后一次。但是,汉帝却......唉,哪怕是在这等重要的日子,依旧顾自宴乐。此番考卷,乃汉朝最后的国运所化。预测未来三十年走向,化作幻境,以选能人才俊,中兴汉室。可谓是汉室能否中兴的关键。可汉帝......“好一个清君侧,正朝纲,怕不是要回京谋逆。”“这是要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啊!”“这五年是杀得人头滚滚,如今独揽大权,十七路反军,更是平了十三路。剩下几路,不过小打小闹,已然成不了气候。我看接下来,怕是要登基称帝了吧!”“此子谋略过人,战法无双,但是......谋逆之臣,不取也罢。”“......”周边众臣之语,纷纷扰扰。李中和心中越发烦躁。“无需多言,且看便知。”......“万胜!万胜!万胜!”大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