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关自己什么事?都是些贱民而已。只要自己能坐稳大明朝兵部尚书的位置,一切都值得。而王永光作为老对头,自然容不得孙承宗在外还能深刻影响朝政。两人一拍即合提出了反对的理由。
(渔夫按,很多人觉得既然都能做到一品高官了,就算是搞政治斗争也不会拿整个大明朝开玩笑吧。大明朝被他们折腾灭了,自己不也完了吗,有什么好处呢?关于这个问题渔夫自己也无法理解,明末的东林党和无耻文人们真的就是这样,渔夫有时候觉得他们好像弱智一般。好比蛔虫寄生在人体中是为了吸取人体的养分,可是你如果把人弄死了,自己不也死了吗?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为什么明末的这些人就不懂。为了搞死一个竞争对手,把整个大明毁了,这真的是政治智慧吗?呜呼哀哉!)
偏偏两人的理由还头头是道,并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提出,第一,去年在蓟镇的事情上已经吃过亏了。金兵无比狡猾,现在大军就压在长城外面,焉知他们没有留后手?如果贸然的将山海关到开平一线撤防,这个真空谁来填补,即便是填补,短期内能不能到位?如果不能,金兵故技重施又从长城突破怎么办?又要来一次己巳之变吗?况且袁崇焕在时,皇太极是实施了声东击西的策略的,骗过了宁锦防线,这次难道不会是他在用计吗?
第二,蓟镇兵马主力在去年的战斗中几乎全部损失,后面补充的新兵没打过仗,把他们贸然派到辽东是福是祸?如果皇太极真的志在辽东,那么这群人过去究竟能不能帮上忙?有时候不帮忙跟帮倒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紧接着,梁廷栋提出了一个建设性方案。既然辽东如此重要,不如调强军前去增援。山东登莱二州有辽东兵三万,皆为毛文龙旧部,毛文龙被杀后,一部分兵马和辽东的兵马混编驻扎在登莱二州以防辽东不测。可令巡抚孙元化抽出全部骑兵约万人,星夜奔赴宁远进行支援。其二,北直隶新军卢象升的天雄军成军也有近一年了,可以一并派过去。第三,急调南直隶新军北上,填补北直隶空缺,以防万一。如果战事有变,增派南直隶青弋军去前线也可。
“梁爱卿,前几个月,卢象升上了折子给朕,说天雄军正在训练新式战法,朕以为天雄军虽然成立一年,但卢象升前往南直隶接受刘毅的新式战法才不过数月时间,现在派他们去是不是为时尚早?”崇祯问道。
“启禀圣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微臣身为兵部尚书,亦知兵事,天雄军战力总比蓟镇军要强出许多,国家危难之时更应挺身而出。况且南直隶新军北调,实在不行还有青弋军殿后,圣上无需担忧。”梁廷栋躬身道。卢象升这个混蛋,仗着孙承宗撑腰,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也好,就让你去辽东历练历练吧。
万万没想到的是,梁廷栋和王永光的建议竟然得到了周延儒和温体仁的一致支持,也难怪,作为一个利益小团体,至少在对付孙承宗的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韩爌和钱龙锡之后,也就是一个手握兵权的孙阁老不是自己这一派的了,这样的人不能让他继续掌权。有了这样的想法,周延儒和温体仁立刻出言附梁廷栋议,身后的一班干将全部出言支持。朝堂上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渔夫按,关于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渔夫始终有一个疑问,就是关于援军的问题,历史上援兵一共支援了三次,在书中渔夫都是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改编,可是在历史上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首先,第一轮援兵是松山堡出发的两千人马,渔夫不禁感到有些滑稽,两千人马前去救援祖大寿的三万人?怎么看都觉得很搞笑。能把祖大寿的主力围住的金兵是两千人马就能击败的?松山堡守将不是疯了就是昏了头。白白的送了人头。这就算了,姑且认为他松山堡是小地方,那边人没什么大局观。可后面总兵吴襄和副将宋伟带了六千锦州兵就敢去救又是让人晕倒。难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