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唐没必要再等下去了。
再等下去,有人出面帮他们调和,让他们双方罢手言和的话,那么大唐北征突厥,就得面对他们双方。
这对大唐而言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趁现在就下场。
“可你定下的五年策还没有彻底完成,我大唐的丁口也没有恢复到你想要的那个数字啊。”
李孝恭急忙开口。
他倒不是畏战,也不是想劝李元吉收回成命。
而是怕李元吉只是一时兴起,回过头想起了丁口和五年策的问题又放弃了北征的想法。
所以他必须提醒到位。
李元吉笑道:“我大唐的丁口比起立国之初,已经快多出一倍了,五年策中的各项政令如今也已经步入正轨,已经不需要再等了。”
在朝廷和世家豪门中的正义人士共同努力下,在百姓们的辛勤耕耘下,大唐的丁口数量与日俱增。
北方山林里的逃民,绝大多数已经被劝出来了,已经在大唐重新落户了,各家藏的隐户也被解救出了不少,百姓们在各种政策的鼓励下可着劲的生,如今丁口数量已经快要达到三百万户了。
这比唐初快要多出一倍了。
比历史上李世民征讨突厥的时候,多出了足足一百万户丁口。
所以大唐现在有这个底气跟突厥一战了。
这也就是南方的山林里的蛮夷们不入册,交州等沿海地区的百蛮们也不入册,不然丁口的数量会更多。
应该能达到四百万户左右。
这倒不是说朝廷不愿意给这些蛮夷们入册,而是人家不愿意入册。
人家除了承认大唐对他们的统治外,啥也不想让大唐管,啥也不想让大唐问。
大唐就算是给人家登记造册,人家也不愿意配合。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元吉一直以为,是大唐不愿意给蛮夷们造册,不愿意将蛮夷纳入麾下,所以蛮夷们才成为了附庸之民,结果等到薛收上书,给一部分突厥人入籍,并且顺利的通过了户部审核以后,他才知道,不是大唐不愿意接受蛮夷,而是人家不想让大唐管。
就这个问题,李元吉还拉着陈叔达讨论过。
按陈叔达的说法,就大唐现在这个丁口数量,根本做不到富邦强国,所以别说是蛮夷了,就是一只会说话的猴子,只要愿意效忠大唐,他都会让其入籍。
没别的,就是为了充实大唐的人口数量,增加大唐的税收,让大唐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有余力去造福各地,兴国安邦。
所以,现在的大唐并不排外,即便是一些非常重视血脉的世家豪门,也不在乎大唐在边陲之地收复蛮夷,为蛮夷登记造册,让其成为大唐的一份子。
结合历史上看,李世民在登基之初,似乎也不重视什么血脉、汉蛮、汉突的说法,但凡是愿意追随他,愿意向他效忠的,他似乎都收入到了麾下。
也就是说,甭管是现在这个已经被改变了的大唐,还是历史上的大唐,在初期都不怎么排外。
是人家不认可大唐,不愿意在大唐入籍,不愿意真真正正的跟着大唐混。
大唐以后是否要坚持这个做法,不排外,李元吉还没有下决断,但从历史上看,大唐在人口壮大了以后,在发展起来以后,似乎开始排外了,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也不是谁想加入大唐国籍就能加入的。
至少,在益、交、荆三州中的蛮夷,在大唐强盛了以后,就不好再加入大唐国籍了。
历史上的大唐完美的向所有人阐释了一遍什么叫做‘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所以大唐如今实际的丁口有四百多万户,可登记造册的却只有三百万户。
不过三百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