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来了杨府上次,所谓事不过三,他今后是不会再来了。
这也就说明,失败了
连日来的奔走,拉拢,疲惫,让范秋眼神中有些恍惚,脊背都佝偻了一些,没有第一天在朝堂上的那种精气神了。
这几日,范秋日日夜夜脑子里都在思考,都在盘算。
如此,人怎能有精神呢。
望着范秋离开的身影,仿佛有些苍凉,寂寥。
花园中,一颗老树随风摇曳,带着呼呼的声音,听在杨士奇的耳中,杨士奇忍不住站起身来。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站起身来。
也许是被范秋的这种精神而感动,也许是因为其他。
“你当真还要在坚持下去吗?”
“整个朝廷都不同意,你们这样的坚持,是无用功!”
不远处,范秋听到了杨士奇的声音。
他的甚至明显异常。
随后,转过身来,朝杨士奇郑重道:“翰林院,非坚持下去不可!”
“朝廷一天不同意,我们就坚持一天!”
“直到哪天朝廷同意!”
“我们做官读书,为的不是自己舒服,而要为这天下百姓着想。”
“利国利民的事,我们翰林院做到底了!”
话罢,范秋深深一拱手,随后跟着杨府管家,转身离开。
杨士奇叹息一声:“这翰林院,个个都是倔驴啊。”
“唉。”
出了杨府,范秋并没有停止奔走。
接下来,他又去了夏府,去了蹇义府,去了方宾的府上。
朝廷大员,各部尚书,侍郎的府邸,他几乎拜访遍了。
然而,在遇上六科给事中的喷子,以及忤逆祖宗的罪名上,大家想的都是明哲保身,谁也不敢当出头鸟。
更何况,开海禁是好是坏,他们尚且不清楚啊。
于是,这一天拜访下来,范秋没有获得任何收获。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就好像心中憋着一股劲,一直在驱策着他不断的前进,再受挫,前进,再受挫!
次日。
清晨。
朱瞻基从皇宫里面出来,想讲一讲翰林院的各位大儒们。
然而,到了翰林院才发现,这里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出去了。
让锦衣卫去找,这才得到一条消息,范秋正在国子监中,争取获得监生们的支持!
这几日,范秋几乎每天都会去给监生们讲课。
就是因为监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是未来官场上的希望,所以就连朝廷都重视他们的决策。
在得知范秋在那里后,朱瞻基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直接朝着国子监的方向走去。
很快,到了国子监。
偌大的国子监内,空无一人,唯有靠近了国子监的大讲堂,才能听见铿锵有力的声音!
那是范秋的声音!
朱瞻基快走几步,耳边那种声音听得越来越清晰了。
“大明,要不落于人,就必须要敢于尝试!”
“开海禁,利国利民,如今满朝诸公无人作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读书人一马当先,义不容辞!”
“今日,我豁出颜面,亲自带大家游街示众,给朝廷施压!”
“可有人跟随我的脚步?”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
范秋的倔强,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书人,只认死理,这话是没错的。
朱瞻基听到范秋的声音,走进大讲堂时,又看见了范秋那张坚定的脸。
他就站在讲堂上,眼神那般坚定,一腔热血,鼓动着国子监的学生们。
徐锦衣率先站起身来,热血沸腾,躬身拱手道:“为大明盛世降临,我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