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是比谢迁早入翰林十年的老前辈,去迎接后辈人物实在放不下架子,怎么看也有点卑躬屈膝的样子;不去,又显得不合时宜。
正当这时,李东阳眼角余光一瞥,身边竟然还有别人。仔细看去,原来是方清之,而且他一脸对自己有话要说的模样。
李东阳便松了口气,不是自己不合时宜,是有别人要拉着自己说话,所以不便去院首那里了......
李东阳与方清之两人很有默契的对视一眼后,不知怎的忽然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齐齐感到忍俊不禁,不约而同的“哈哈”大笑起来,意味深长的心照不宣。当然这笑声在外人看来,只能是莫名其妙。
谢迁今天偷得半日闲来到翰林院,也是开年后联络感情来了,关系也是要经常走动的。他习惯性的来到柯亭这里,站在院门处,便见一群人迎了上来。
寒暄过几句,谢迁正想领着众人去柯亭那里坐坐,但远远的望见方清之站在那边,于是乎谢大人停住了脚步。
之所以停住脚步,也许是谢大人面对方清之天然有点心虚,也许是故意为之,但谁也说不清楚,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众人与谢迁就一直这样立在院门处干巴巴的聊着......方清之与李东阳单独被晾在了柯亭,孤零零的面面相觑,看起来很尴尬。
一边是众星捧月,一边是孤立的两人,翰林里九成九都是聪明人,当即就有人感到不对头了,不过没人说破。有些事情是心知肚明但不能说出来的,只能面上若无其事。
方清之根本无所谓,但李东阳长叹一口气。有点懊悔今日不该一时感怀身世闹书生气,结果成了这尴尬场面。都忍了十几年了。还差这一天么?
却说方清之又斟酌片刻,正要开口把方应物的婚事告知李东阳时。又有人冲过来,对着院子大喊道:“方编修!李侍讲!两位大人在否?”
被惊扰到的众人齐齐注目,这大喊大叫的人原来是在翰林院负责杂务的孔目,姓张。
方清之走下亭子台阶,对李孔目道:“我与李兄在此,阁下有何贵干?”
张孔目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上来,对方清之道:“从宫中有诏书到了!两位大人快快去接旨!”
翰林院与内廷联系密切,有诏书过来实在是家常便饭一样的等闲事情,本不值得惊奇。但是方清之和李东阳两个人。一个是最近很有风头的人,一个是十几年的板凳人物,有什么圣意能将两人凑到了一起?这让众人很好奇。
方清之经自家儿子暗示过,心里有所预感,但李东阳却忐忑不安,两人便一起前往大堂接旨去。不只两人,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也去围观。
诏书前半段骈四俪六的可以忽略掉,在翰林院都是大家写熟也听熟的东西,关键话只有一句。“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俱为《文华大训》编纂,皆侍班东宫”。
方清之有心理准备,早在家里闷骚完了,此刻面上不动声色。镇静如常,一板一眼的完成了谢恩仪式。让人看到后,赞一句“方编修遇大事有静气。得恩遇而不忘形”。
但李东阳被突如其来的幸福砸晕了,虽然他被十几年板凳生涯磨练的心性坚强。但是此刻仍旧忍不住恍恍惚惚。还好旁边有个榜样,能叫他学着方清之按部就班完成了谢恩。没有出错。
不过话说回来,李东阳没有当场晕过去,那已经可以说是心理素质非常强大了。
还是那句话,翰林中不看品级,只看有没有上升渠道。比如同样的五品,进入上升渠道的,五品就可以进内阁办事;没进入上升渠道的,就只能在翰林院当一辈子五品老学士。
这次关于李东阳和方清之两个人的任命,表面上看两人官衔品级原封不动,但主修皇家教材和侍班东宫两项差事可是千金难买。这象征他们进入了上升渠道里,不再是普通翰林,而成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