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32章 江东取士,科举制的萌芽(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建业经过数年的建造,城池焕然一新。

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三十万众。

加上往来的客商、游学的士子等等,逐年接近五十万。

孙权得闲时,和张昭微服出行。

他们踏上建业的长街,扑面而来的是无尽的繁荣与富庶。

人口,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有了强大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各行各业才能茁壮地发展。

这个人不干,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干,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孙权不禁感慨,战争年代都有大城崛起。

等到恢复至太平盛世,真不敢想象神州是何等地繁华。

根本不需要孙权多么努力,百姓就会自己拼搏、奋斗,走向美好的生活。

无为而治,是有历史证明的。

官吏多了阶级变得明显,反而更容易两极分化。

短时间内,肯定没办法改变。

毕竟孙权还有北方强敌,不可能着手于大规模的改革。

对士族、豪绅过河拆桥,有可能动摇统治的根基。

东汉的建立,本就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一步步崛起。

肇建之时,就种下了豪强世族恶性膨胀的恶果。

一些豪门累世公卿,把持朝政,一度出现四世三公的恐怖景象。

寒门士人和百姓失去上升的通道,彻底寒心。

汉灵帝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他的的确确做过抗争。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成立“鸿都门学”,改变取士的方向。

要知道东汉的取士,强烈依赖于察举制。

除此之外,还剩下一个口子,那就是太学。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太学的士子,都学习经学。

经学又在世家豪门的掌控下,他们世代钻营,垄断了解释权。

什么《论语》注解,四书五经的注解,弄出来一大堆。

好端端的圣人之言,经过他们的学习垄断以后,变成一家之言。

无论是弘农杨氏,还是汝南袁氏,都是经学世家。

汉灵帝的“鸿都门学”,开辟尺牍、辞赋及鸟篆等课程。

文章、辞赋、书法出彩之人,也能为官。

这无疑打破了汉朝取士的传统,汉灵帝也被钉在文人的耻辱柱上。

“鸿都门学”成为他荒诞不羁的罪证,被批判到尘埃里。

随着疆土的扩大,孙权同样面临着取士的难题。

北方的曹操直接硬刚,采取“唯才是举”之政。

孙权能想到的妥善办法,自然是“科举制”。

通过层层考试,筛选出需要的人才。不说绝对公平,但相对公平。

如今识字、读书,懂得经学之人,大都是士族、豪绅出身。

孙权开“科举”,也不会招募到多少寒门的人才。

但他目前需要的治理地方的“人才”,而不是扶持寒门削弱世家。

在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前,张口闭口打压世家,实在是狂妄到没边。

这和给曹魏送江山,没有本质的区别。

董卓一个粗汉在用人上,都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史评:“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尚书周毖、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人,一一被提拔起来。

董卓还直接平地一声雷似的,一口气提拔毫无官历的荀爽为司空。

这些人都是天下名士,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曾受到党锢牵连。

董卓死时,蔡邕还哭其知遇之恩。

孙权占据南土,却没有确定的取士政策,仍旧沿用之前的察举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