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50章 无大所谓(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辰,大家记得七七八八,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群真正的精英,记忆超群,领悟力过人,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六和老赟也是如此。

学会了拼音,一群人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边惊叹,一边随意指着纸张上的字去“拼”,去念。

齐烨则是蹲在墙角和刘旺讨论食堂今日做的鱼有些咸了。

拼音教授完了,天子又开始问三字经的事,喻斌一五一十的回答,其实没什么可解释的,蒙学所用。

天子几人越是看,越觉得心惊不已。

作为华夏数千年历史中最耳熟能详的启蒙教材,三字经浅显易懂,内容无所不包,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忠孝节义等等,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最为难得的则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不过大家看的是“改编”版的,齐烨删减了很多,只是删减,没有狂傲的去修改或是画蛇添足,再一个是好多内容都想不起来,想到哪写到哪。

即便如此,这蒙学的三字经也足够叫君臣震惊了。

如今大康朝所使用的蒙学读物,多是《史籀篇》与《千字文》。

《史籀篇》算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学童蒙学读物了,四字一句,内容却是以记录君王事迹为主。

《千字文》稍微好些,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也是全文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

不说《史籀篇》,光说《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重复的,虽然也是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内容,却无法达到识字巩固的目的,这也是最大的不足之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此《千字文》也多用于学童识字,反倒是忽略了所体现的道理与含义。

同样是蒙学、培养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三字经》相比之下就没有这样的缺点,更加朗朗上口,也更加印象深刻。

“成书!”

一声“成书”,天子康止戈斩钉截铁,看向墙角的齐烨:“如何。”

蹲在墙角的齐烨扭过头,刚要开口,老六骂道:“堂堂幽王府世子,如蟊贼一般蹲在那里,成何体统!”

齐烨猛翻白眼,我特么王府都被没收了,我还注意个锤子形象注意。

站起身,齐烨站在喻斌身后,双手拍了拍后者的肩膀。

“行啊,成书呗,叫喻斌编撰成书。”

“不可!”

这一声“不可”是喻文州喊出来的,连连摆手:“斌儿年纪幼小,才疏学浅,何德何能可撰文成书,不可不可,万万不可。”

喻文州是真吓着了,古代可不像后世,只要花点钱,阿猫阿狗都能写书。

在古代出书,首先是不能水字数,比如写个游庄,这点小剧情水个十来章,容易挨骂,是不被允许的,人们更注重的是“精”,而非“多”,文字需要有深度、内涵,不断精炼,将每个字都发挥到了最大作用。

其实这些都无所谓,主要是你敢不敢写。

抛开个人文学素养、技术难题、投入精力和金钱等,最主要的是“写”。

书,不是谁都能写的,甭管是什么书,不是你写了就成书了。

打个比方,当今太子少师季伯昌,写了六千字,各种水剧情,不说这书能不能流传下来,至少本朝本代,士林是会夸赞的,朝廷也会支持,并且叫人抄录。

再打个比方,齐烨也出一本书,六千字,就是将黎曼猜想、黑洞熵公式,哪怕将费尔马大定理给解出来,即便人们能看懂,依旧不承认这是一本“书”,因为是齐烨写的。

首先,写书的人得有个好名声,大名声。

其次,写书的人必须得到士林支持。

最后,才是写书的人得有真才实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