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4章 州郡-齐康郡·乐康(见解与大纲)(3 / 7)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年龄结构总体上较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教育水平总体较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约占25%。城镇人口占比达到58%,基本实现了城乡人口基本均衡。

3.4 民族成分

乐康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占主体地位的汉族外,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

满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东部山区,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蒙古族同胞则多分布在西部草原地带,以牧业为主。朝鲜族同胞多居住在靠近鸭绿江沿岸的地区,种植水稻是主要生产活动。

各民族同胞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并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民族的节庆活动、饮食文化、服饰等在郡域内交相辉映,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景观。

3.5 主要产业

作为一个农业富县,乐康郡的agricultural产业一直是支柱产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该地区也是着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铁矿、钨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使得工业制造业在当地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现代物流等行业正在崛起,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3.6 风土人情

乐康郡地处东北地区,自古就有"东北金牌"的美誉。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讲求实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处处可见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如秧歌舞、龙舟竞渡、庙会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当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东北大碗菜、东北烀饼、东北酱香肉等为代表,口味浓郁醇厚,营养丰富。另外,纺织工艺、木雕、陶瓷等手工艺品在当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乐康郡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的好地方。这里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索与领略。

4. 乐康郡历史沿革

4.1 建郡时间

乐康郡始建于公元前220年,当时为秦朝所属郡县。郡名取自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寓意"乐于安康"。建郡之初,治所设在今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乐康县。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乐康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4.2 治所变迁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乐康郡归属汉朝版图。汉朝时期,乐康郡治所曾数次迁徙。东汉建武元年(25年),郡治迁至今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阳城。三国时期孙权版图内,郡治仍设于阳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郡治再次迁回乐康县城。此后北宋、辽、金、元、明、清等历代王朝统治时期,乐康郡一直保持县治设在乐康县城的格局。直至民国时期,乐康郡的地域范围和治所设置才发生较大变化。

4.3 重要事件

乐康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东汉末年,"五斗米道"起义军曾在乐康一带活动。三国时期,孙权曾两次来到乐康郡巡视。北宋庆历年间,着名理学家程颢曾在乐康任职并撰写了多部重要着作。明代永乐年间,郡境曾遭遇倭寇入侵,当地军民英勇抗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乐康郡境内发生了震惊一时的"乐康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民国时期,乐康郡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军的统治。解放战争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