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历1600年开始,净土文明的“全产机”体系,一边向太空探索、深空旅行方向倾斜,一边逐渐与“盘古”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
逐渐变革为方然在很久以前提出的,人类文明生产力的终极状态
终产机。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的一切科学探索成果,一切曾经出现、延续至今的生产技术,完全被“终产机”整合贯通,在强人工智能的巨大能量掌控下,这样的体系,事实上已逾越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能力极限。
一旦整合完成,原则上,人类只需按自身意愿,向“终产机”提出要求,
则这一体系,就会立即行动起来,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全力开动,实现人类能够想象到的任何人间奇迹。
当然,所有这一切奇迹,归根结底,仍然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上,这一净土文明的核心原则,至今未变,然则除去指导性的基础物理理论,“终产机”自身,将完全具备科学上层建筑、乃至实践技术的研发能力。
直白的讲,除客观世界的最本质、最深邃理论外,“盘古”,
将替代人类去进行一切科技研发工作。
从人类探索一切,到强ai纵览全局,这样的整合,旷日持久,但终究还是值得的。
西历1604年,净土文明有史以来的第一艘恒星系级宇宙飞船,同时,也是测试核裂变引擎的试验舰000型“火”号,在近日轨道太空城建造完毕。
使用自身的核裂变引擎,长逾三百米、整体呈粗壮圆柱型的“火”号飞船,在脱离太空城引力井后,逐渐加速,并在十几天后抵达水星轨道,完成了人类利用核动力引擎的第一次恒星际飞行。
虽然过程十分迟缓,在这期间,设计推力1,0000kn的裂变引擎,也出现几次故障、甚至险情,这次飞行的意义,仍十分重大。
在此基础上,近日轨道太空城的产业体系,开始进一步调整。
目标,在未来三十年时间内,设计并制造出推力100,0000kn、相当于十万吨级推力的裂变引擎,并将其以一百台并联的方式,安装到设计质量1,0000,0000吨级的远航飞船上,以0.1g的加速趋度。
而这样的远航飞船,绝非只建造弥足珍贵的一、两艘,而是采用流水线方式,
第一批次建造数量就会在三百以上。
飞船,不论怎样设计、运行,单凭一艘去挑战四万年的漫长航程,这在工程上都是不切实际、至少是极端困难的。
而净土文明的规划,则是在未来几百年时间内,接连不断的建造巨型远航飞船,并将其以若干艘一组的方式,陆续启航,用这种多重备份的方式,确保在四万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人类文明能拓展到比邻星系。
如此巨大的飞船,如此众多的产量,对方然而言,这一切,
都恍若梦中才会有的虚幻。
身在“表世界”,每一天,生活都既惬意、又充实,过着无忧无虑、静待未来的人生,随着年龄渐长,方然仍会不时回想起过去。
他不禁回想起,那汹涌澎湃、横扫盖亚的it变革,想起蜗居地下、暗无天日的内战时代,想起“紅军”纵横捭阖、解放盖亚的历程,同时,也想起了西历1509年10月,那一场规模空前的胜利阅宾式。
时间,恍若长河,一晃眼九十多年过去,真令人感慨万千。
彼时彼刻,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正在进行怎样的奋斗、抑或挣扎,方然都必须得承认,他甚至从未有一刻想象过,人类文明,能在那场天翻地覆的浩劫中幸存,甚而劫后重生、否极泰来,创造出从未有过的灿烂与辉煌。
而今天,就在封闭城的穹顶之上,高远天际中的太空城,钢花飞溅、机器轰鸣,庞大如一颗新行星的“全产机”,正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