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353章 阴泉奖励(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拓跋焘待太子坐下后,没有立即开口,而是沉思起来。

拓跋晃识趣,不会打扰父皇思绪。

这二人就是魏国的话事人,尤其是作为皇帝的拓跋焘,本应该一言九鼎,对国事能作出独断决策。

事实是并没这么简单。

魏国的权力体系,来自于鲜卑族部落制。

部落制时代,那时的鲜卑人过着游牧生活,大首领与各部首领共同商议,决定鲜卑族的战争对手。

其它事情,各部落实行长老会议表决制。

当然,部落首领在长老会里有绝对份量。

但进入国家形态后,魏国权力结构有了巨大变化。

最大变化是中央决策层引进了汉人。

因为鲜卑人对“国家”这玩意,实在有些陌生。

让归附于鲜卑人的汉族大儒来搞国家体制设计,方便、轻松得多。

对拓跋焘爷爷拓跋珪、父亲拓跋嗣时代的鲜卑人来说,结束游牧、开始定居生活,确立首都,搭建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框架,任命大小官员…这些事情,都是摸索着来搞。

慢慢地,他们发现捷径:找汉族大儒起草,照搬晋国、宋国体制。

鲜卑贵族权臣对汉儒提出的草案稍加讨论,即批准执行。

从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现在拓跋焘,其实是一路建设,一路整改,前后变化也不小。

目前,魏国的政权结构是:

1.皇帝高高在上,统率群臣;

太子在东宫有一套模拟皇帝宫廷的体系。作为备用。

2.皇帝之下,置三公、太宰、尚书、仆射、侍中。

这些官员加上皇帝、太子,组成决策机构。

在拓跋焘坚持下,这些官位里都吸纳了汉人。

3.地方分州、郡、县三级管理。与南朝宋差不多。

现任皇帝拓跋焘经过多次实践,深知一点:魏国要统一北方、与南朝宋抗衡,朝廷必须吸纳更多汉人为官,赋予他们更高职位。

因为,对付其它民族政权,尤其是汉族政权,还是汉人的计策最好使。

所以,现在的魏国朝廷里,汉人崔浩位居太傅,成为三公中的第一人、朝廷最高官员。

汉人太傅崔浩、侍中张黎,与鲜卑人中书监穆寿、侍中古弼,这四人组成太子东宫府四大辅臣。

但是,魏国朝廷与其它朝廷一样,并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平静,反而是内部权臣斗争不断。

不但有鲜卑势力与汉人势力的明争暗斗,就是鲜卑族权臣之间,也有诸多冲突。

皇宫与东宫的臣子间也是如此。

比如,皇帝拓跋焘身边的宠臣、太监宗爱,与太子身边宠臣、给事中仇尼道盛之间,就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一想到这些,拓跋焘就头疼。

他看着正襟危坐的太子,换个话题,平静问道:“太子,朕命崔太傅组织人写咱们鲜卑族建国史,进展如何?”

拓跋晃没想到老爹突然提起这档子事。

他稍作沉吟,答道:“回父皇,崔太傅对此事非常上心。儿臣听说他殚精竭虑,常常熬夜,还提醒过他几次。据崔太傅自己说,再检索、补充一些内容,就可结稿了。”

“好、好。”拓跋焘道:“咱们鲜卑人过去骑马游牧,居无定所。得先祖庇佑,如今历经数代人艰苦卓绝奋斗,总算建立了稳固江山。这段历史就该详细记下来,让后世子孙万代铭记,也让其它族人知道。”

他顿了一会,接着道:“修史这件事,是大事。太子请记得叮嘱崔太傅,一定要如实记录咱们的过去,不要学司马迁,据个人好恶避重就轻、胡编乱造。咱们也把这规矩代代薪火相传。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