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南安郡公程天祚也在建康城公开露面,宣称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回归故国。
虽然,对拓跋焘来说,鲁家三兄弟和程天祚,都是可有可无之辈。
但是,拓跋焘开始体会到了一点:崔浩案子对汉族人的后遗症,慢慢发酵了。
当初,自己本意是拿崔浩家族开刀,一来杀一杀汉人蒸蒸日上、喧宾夺主的势头,二来安抚一下鲜卑贵族们情绪。
自己下令诛崔浩九族,让太子辅助性打压其姻亲三大家族。
哪知太子比自己还狠,直接对卢家、郭家、柳家处以“夷灭三族”的极刑。
许多人以为,作为刑罚,“诛九族”比“夷三族”要重。
其实完全不是。
“诛九族”、“夷三族”都是商鞅发明的刑罚。
《商君书》明确注明:诛,杀戮、消灭,是针对个人的刑罚。夷,荡平、摧毁,是针对集体的刑罚。
诛九族,是指杀戮九族中16岁以上男子和主要女性。一般女性和16岁以下的男子、没有子嗣的妾侍、出嫁的女儿,都不在杀戮之列。
九族是指:以自己为中间,上四代、下四代,必须同姓。
而夷三族,凡所涉及之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就算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族是指:自己本姓一族三代、母亲姓氏一族三代、妻子姓氏一族三代。
也就是说:“诛九族”是杀死自己同姓的九服中的成年男子和主要女性。
而“夷三族”则是自己本姓、母亲本姓、妻子本姓的三代人全部连根拔起。
可见,“夷三族”要比“诛九族”更加残酷。
崔浩在《国史》中对皇族先祖大不敬,并且擅自公之于道,皇帝诛他九族,虽然重了些,但崔浩本人飞扬跋扈,不但鲜卑贵族反感,就是汉人权贵也多不喜,所以,皇帝处罚重些,也没什么人替他抱不平。
可是卢家、郭家、柳家就不一样了。
这三家虽说也是汉族人中的一流家族,但高官很少,经商为主,与人结怨不多。
太子府以连坐崔浩罪名,出动禁卫军,夷灭三家之三族,引起极大轰动。
拓跋焘正恼火之际,少府寺卿呈来太子上缴给皇宫的罚没财物清单,拓跋焘看了那些数字,这才没有发作,反而转怒为笑。
如果太子是因莽撞无知拉了这么大的仇恨,拓跋焘肯定是要责罚的。
但太子是有的放矢,借题发挥且满载而归,那就另当别论了。
只要太子不是糊里糊涂做事就行。
虽然手段毒辣了些,但收获如此之大,作为储君,毒辣一些,对将来执掌国家有好处。
于是,拓跋焘看在巨额财产的份上,追加崔浩罪行,并下旨夷灭其三族。
总不能搭头比正主还大吧?
其实,崔浩母亲家族就是范阳卢氏,他的妻子家族就是太原郭氏。拓跋焘对崔浩追加惩罚,夷灭其三族,只具象征性,没有实质意义。
拓跋焘也不再提及这档子事。
不过,崔浩案子的余毒,在民间,特别是汉人中,一直在发酵。
如今,鲁家三兄弟、程天祚等人的行为,就是直接证明。
拓跋焘思考着,该如何弥补、挽回这种趋势。
此刻的太子拓跋晃,正在漠南边境军帐中,听平城来的任城汇报京城里的动静。
皇帝拓跋焘南征前,派太子拓跋晃镇守漠南,让吴王拓跋余守京城。
因为,北方的柔然人躲到漠北以后,经过上十年低调恢复,近来又死灰复燃,开始南下掠夺了。
而且,柔然人有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