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皇帝刘义隆子嗣众多。
刘劭是嫡长子,六岁被册封为太子。
他的母亲就是袁皇后。
这位太子后来长得身材高大,国字脸,剑眉星目,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
刘义隆非常喜欢他。
很长时间,宋国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一直十分融洽,堪称父慈子孝。
父子关系出现公开裂痕,是在皇帝有意发动二次北伐时。也就是元嘉二十七年,即公元450年。
父子二人对是否应该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存在巨大分歧。
刘义隆登基二十多年,对自己的文治成就,既颇为自豪,也心有憾焉。
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武功方面毫无建树。
他决意北伐,建立不世武功,成就文武双治的美梦。
时任彭城太守的王玄谟,是追随先帝刘裕的老臣。
他本来是谢晦手下得力干将。在四位辅政大臣废黜皇帝刘义符的策划中,相当活跃。
不过,他感觉敏锐,擅长逢迎。在察觉新皇帝刘义隆对几位辅政大臣不感冒时,他立即转向,投靠皇帝。
投名状就是为皇帝监视自己顶头上司谢晦。
刘义隆顺利收拾徐羡之、谢晦等几位辅政老臣,王玄谟的情报有大作用。
得知刘义隆想发起北伐之战,王玄谟立即跳出来支持,并广泛收集材料、引经据典论证北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王玄谟因此得到皇帝格外青睐。
徐湛之时任中书令。也就是中书省第一把手。
他是刘义隆大姐、会稽长公主独子,比刘义隆大13岁。
自从彭城王刘义康出事以后,录尚书事之位一直空缺着。
徐湛之以中书令身份成为朝廷实际首宰。
他也极力赞成北伐。
大力支持北伐的臣子,还有吏部尚书江湛等人。
刘劭时年27岁,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超过20年。
他对世界局势、国家大政、朝堂琐事都知之甚深。
刘劭认为,宋国发动北伐的条件很不成熟,贸然行事可能给宋国带来巨大灾难。
刘劭身为太子,不愿自己将来接手烂摊子。
他坚决反对北伐,并公开宣称:徐湛之、江湛、王玄谟之流,皆为国之祸害。
二次北伐的最终结局,果然是刘劭担心的那样。
魏国国主拓跋焘兵临建康城对岸、饮马长江时,刘劭更加厌恶徐湛之、江湛,曾当着二人的面,向皇帝上奏,请求诛杀二贼。
但刘义隆没有答应。
袁皇后生下太子刘劭、东阳公主刘英娥后,皇帝刘义隆得到大美人潘淑妃。
潘淑妃号称绝世美人。刘义隆对她宠爱有加,远超皇后和其他妃嫔。
袁皇后本家虽是高门士族,却并不富裕,有些排场常常需要她接济。
而刘义隆生性节俭。
除了对五弟刘义恭和宠妃潘淑妃,皇帝对其他人都很吝啬,包括对皇后。
即便是袁皇后开口,得到的钱财也不过3、5万钱。
皇后起初并不在意。
潘淑妃出身小族,本家原来较寒酸,她也经常拿钱回父母家。
这也不算什么。
但袁皇后偶然听说,皇帝给潘淑妃的零花钱,动辄几十万。
袁皇后便想验证一下。
她有次故意对潘淑妃提起父母家有急事需30万钱,而自己手头拮据,有些烦心。
潘淑妃不知是圈套,立即大包大揽,说自己去想办法。
很快,潘淑妃拿来30万钱给袁皇后,说是从皇上那里“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