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他自己主张。”
“前朝的事儿哀家不多过问,倒是皇帝如今后宫可还算太平?”
“说到后宫,这回的事儿,倒是熹嫔为朕助益,熹嫔机敏聪慧,册封并立一事就是她提的。”胤禛提起熹嫔眼里多有了些笑意。
“哀家也知熹嫔聪明,但皇帝,后宫不得干政乃是祖训,不可因为宠爱一人而坏了祖宗规矩。”
“朕知道,说到底,老十这事儿也可算是家事,倒也不必如此苛责。”胤禛对此不以为意,直言此事与朝堂无关。
说这话时我正到了寿康宫门口准备给太后请安,端怡带了令璋进宫,孩子还小,想着大宴时便不带在身边,如此提前向皇太祖母拜寿。
胤禛一向不爱与后宫之人探讨前朝之事,姐姐自王府时因为议论储君之事挨了胤禛一记耳光后,便对前朝之事三缄其口。而从前我身为无子的皇后,胤禛都不曾多言,更遑论如今还有弘晖在膝下。华妃自然是一个字也不能透露的。旁人更是没得可说。
胤禛说此事乃是家事,可只是因为敦亲王为生母请封便罢,透过此事的是敦亲王与年羹尧的暗中勾结,难道还能算作家事吗?
当年我也曾向胤禛言及后宫干政的隐患,还被他提醒身为皇后应当大度,不要苛责嫔妃。
说到底不过是偏爱罢了。
“除了熹嫔,后宫也不乏旁的端庄贤惠的嫔妃,哀家瞧着惠贵人就不错,后宫与前朝息息相关,身为皇帝,不应偏爱个人,雨露均沾才好。”
“皇额娘提点的是,朕知道了。”
正宜春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