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117章 这块碎片有点大(3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苏军借助德军推进间隙跑路这种,和上述的局部现象相矛盾的情况。

那么苏军部队是如何成规模的,在德军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跑掉的呢?

在不考虑德军装甲部队,是真的顾不上处理被他们超过的苏军部队的情况下。

另外一个更为客观的解释便是,虽然德军确实在战争初期投入了超过苏军的兵力(战争开始时双方对垒的兵力比,较权威的统计结论为1.9:1),并在突破重点地区进行了高度集中,但苏联也确实太大了。

以第3装甲集群推进的位置为例,德军在这里投入的攻击兵力高达26万5千人,而其对手苏军只有3万4千人左右。

这种几乎达到了十则围之标准的兵力优势。

即使不考虑苏军边境部队完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苏军恐怕也无法在德军想要突破的关键道路、桥梁等枢纽位置挡住德军。

但对第3装甲集群来说,在他们占领维尔纽斯时,他们需要扫过的面积,从他们越过苏瓦乌基地区的边境开始计算,已经接近4000平方公里了(直线距离140公里)。

而这意味着,每平方公里只能分到60多人,按当时德军的编制,也就一个加强排水平。

与之对比,东大最着名的广场,在日常状态下每平方公里有230名执勤人员。

如果再考虑德军后勤与前线部队兵力的分配,这个数字还得继续缩水。

因此尽管这种计算方式过于粗略,基本完全忽略了很多连步兵也无法通行的地方,是不需要实际控制的。

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德军装甲部队甚至出乎其自身预料的快速进攻,会在己方进攻锋线之后创造多少兵力真空区。

当然另外一个更为直观的对比方式是把法国拿出来看看。

法国战役时,德军装甲部队从色当一路推到阿布维尔(直线距离200多公里),所扫过的区域,也不过是当前第3装甲集群所需要扫过面积的2到3倍。

只是在法国时,这样一次成功的快速包抄已经足够在创造无数名梗的同时奠定胜局,但相同的情况转移到苏联,明斯克包围圈都未能形成。

2、汉斯·霍尔曼

德国的“雷达之父”,其在1927年完成了第一套厘米至分米级波长的超短波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样机。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能够实用的微波电讯装置。

PS:是的,尽管因为英国最后赢得了大不列颠电子对抗赛,现代雷达之父的名头被戴在了英国人沃森·瓦特头上,但德国人在雷达技术的发展上,实际上并不落后,甚至在一些地方是领先于英国和美国的。)

我,薯条,苏联英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