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都留了一手的背景与能力。
几秒之后,对于另外两人行事方式和遭遇都感到一种,TM潜伏还能这样的三人,神色各异的松开了手。
然后又默契的皱起了眉头。
因为从三个人各自的经历与能力看,无论是从武力还是从智力,甚至是从运气角度来说,都足以解决三人认知里的绝大多数隐秘战线任务了。
但现在这个情况,属实是荒诞的有些离奇了。
所以,这就是能给予“超脱”机会的秘密组织所需要的投名状么?
三个还没和薯条君见面,没有机会意识到薯条君绿皮本质的人精。
因为对于薯条旅的了解全部来自最高苏维埃设计的捞人系统,提供的“诈骗”招聘信息,而对薯条旅的性质产生了同样荒诞的错误认识。
(一些解释:
1、演绎成上述类目之后,依然不明确自身定位
历史中的敌后战线,特别是1943年后,华北日占区,神秘势力大量渗透后的敌后战线,其“离谱”程度,确实完全可以作为带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演绎,甚至是改编一些东大特色超人剧情。
但就像“燕双鹰”能成为正面梗一样,这些带有真正成功艺术化加工的作品。
间谍身份只是其要表现的真正内容的外壳,且所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创作者构建这种身份,是拿来塑造立体的角色,乃至升华一些真正严肃的内核的。
而不是像那些不明确自身定位的作品,带上谍战二字,只是为了给本就扁平弱智的角色加上一些装逼要素,甚至是为了给更为媚粉的双男、双女内核提供一些粉饰。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
前者的角色,是将敌后战线当做事业的“成功者”,即使脱离了敌后战线,他们也能像历史中的敌后战士一样,在完成任务后,几乎无缝的加入其他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且丝毫不减损其形象。
因此在这种作品中,谍战作为真正精彩内容的组份,正常人都不会过于苛责其严谨性或史实性。
当然能满足更好,但不满足,其也不会给这类作品的主要受众造成疑惑,因为创作者会将“改编演绎”二字明明白白的展现在所有位置,受众只要注意到了,就能自然的将艺术加工与历史史实区分开来。
而后者的角色,是将敌后战线当做衣服的“画皮者”,一旦脱离了敌后战线的光环,他们就会立即变成千篇一律,甚至让人厌恶的粉红骷髅。
因此,敌后战线的光环是他们必须要穿的,并且必须不断强调的,起到关键“情趣”作用的道具。
但就像真正的情趣用品一样,一旦使用完毕,这些不表达任何“正面”作用的表皮,甚至会因为其创作者觉得这些表皮干扰了自己的XP,而将其像垃圾一样丢掉,并制造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
就像“兵王”、“特种兵”甚至“龙王”等曾经正面的标签,已经被这种操作变成了毁誉参半,甚至差评如潮一样。
“谍战”只不过是又一个用来增加情趣的,用完就丢,还附送一堆糟粕的受害者罢了。
并且更为糟糕的事情是,对于这些作品的受众来说,不仅荷尔蒙的冲击会降低他们的判断力。
作品的创作者,对作为“情趣”用品的敌后战线的描述,也不会专门写明“改编演绎”,甚至可能会为了更加“刺激”,刻意渲染其“真实”性。
于是在低判断力的前提下,在前者作品只能算是“人红是非多”的,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小撮“真”唐人的情况,到了后者作品这里,就成了甚至是刻意在批量生产“假”迷糊生物的情况了。
他们分不清现实与演绎,不清楚史实与改编,只知道XXXX,甚至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