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真是深刻啊!您的道理真是明了啊!就像击鼓就会有桴响,敲钟就会有应声一样。我听说,甲己之年,由土运统管;乙庚之年,由金运统管;丙辛之年,由水运统管;丁壬之年,由木运统管;戊癸之年,由火运统管。
黄帝说:那它与三阴三阳是怎样配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午之年,上见少阴;丑未之年,上见太阴;寅申之年,上见少阳;卯酉之年,上见阳明;辰戌之年,上见太阳;巳亥之年,上见厥阴。少阴,是所谓的标;厥阴,是所谓的终。厥阴之上,风气为主;少阴之上,热气为主;太阴之上,湿气为主;少阳之上,相火为主;阳明之上,燥气为主;太阳之上,寒气为主。这就是所谓的本,这就是六元。
黄帝说:道真是光明啊!论真是明了啊!请把它刻在玉版上,收藏在金匮里,命名为《天元纪》。
二、《周易哲学与〈素问·天元纪大论〉的深邃交融》
《素问·天元纪大论》作为中医经典着作《素问》中的重要篇章,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而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共通之处。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这一章节,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宇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周易哲学中,“太极”被视为万物的起源和根本。而《天元纪大论》开篇所阐述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恰与太极的概念相呼应。太虚之中,元气肇始,万物由此化生。这体现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与周易哲学中阴阳相生、动静互根的理念相一致。元气的流动与变化,如同周易卦象的变化与演绎,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可能。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天元纪大论》中,阴阳的概念贯穿始终。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是维持宇宙万物和谐运转的关键。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亦有着深刻的体现。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阴阳失衡的结果,而治疗则旨在恢复阴阳的平衡与协调。这种对阴阳关系的理解,与周易哲学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相得益彰。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五运的概念在《天元纪大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五运与五行相对应,分别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这与周易哲学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有着紧密的关联。五行的循环流转,如同宇宙的节律,影响着万物的生灭与变化。五运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对五运的观察与把握,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这一论述揭示了变化的本质。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卦象的变化反映着宇宙万物的动态发展。《天元纪大论》中所描述的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的生息繁衍,无不是变化的体现。动静之间,阴阳交错,变化由此而生。这种对变化的认识,让我们明白生命与宇宙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演化与发展之中。
在周易哲学中,“象数”是理解宇宙的重要途径。而《天元纪大论》中对天象、气象以及人体生理现象的描述,也蕴含着丰富的象数之理。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推演出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的健康奥秘。象数的背后,是对宇宙秩序的探寻与把握,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同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在《天元纪大论》中找到相应的体现。从太极的一元到阴阳的分化,再到四象八卦的衍生,这一过程与五运的演变、天地之气的变化有着相似之处。这种类比与对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周易哲学与《素问·天元纪大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