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爷仍没说什么,只是等陶成一头雾水的从鸿鹄书院回来,才说:“我答应了,以后你不用去书院读书了。” “啊?”陶成一呆,随即,扑跪在他爹面前,抱着他爹的腿大哭道:“爹,你是不是身上不好了?” 一副是他爹交代遗言的样子。 陶老爷又好气又好笑:“等我真死了,你再哭丧也不迟,现在我好好的呢!” “那是什么缘故?”陶成这才擦干了眼泪,还抽抽噎噎的。 “我看开了,你真不是走科举的料,估计再让你读几年,你仍连个秀才都考不中。” “那也不对啊,之前我那么提,你还说万一我真考上了呢。反正就是不死心。” 自己儿子是真不笨啊,陶老爷满眼欣慰:“自然还有缘故的。如今你的好友各个都是品性极好的君子,你学坏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了。 做爹的也不说别的了,只叮嘱你一句,以后家里的生意就都交给你,家里的未来也交给你了,但有一点,你一定要多向你那些朋友多学习,尤其是萧县令和姜姑娘。 遇事你解决不了的,就去多问问他们的意见。 他们的品性,爹是尤其信得过的,他们是不会害你的。 你一定要切记这一点。 切莫因为什么,跟他们生了嫌隙。” “知道了爹。”陶成这才开心起来。 当天,陶成就去县衙找萧砚了。 不过萧砚不在县衙,仍在粥棚帮忙,陶成就去粥棚找萧砚,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萧砚。 “你爹真这么说?”萧砚也挺讶异的。他也是知道陶老爷在陶成读书上面挺固执的。 “是啊,还让我要是有事解决不了,就多问你和未来嫂夫人的意见,切莫跟你们生了嫌隙呢。说你们的人品他格外信得过呢。”陶成说道。 未来嫂夫人自然指的是姜宁宁了。 萧砚则是一听陶成这话,就知道陶老爷什么意思了,相当于将陶成和陶家放在他和他媳妇这条船上。 可见是真相信他和他媳妇的人品和能力。 而才经过了几件事啊,陶老爷就有这样的远见…… 既如此…… “那要是有事,你就来问我们吧。没事其实也能时常走动的。”毕竟都是朋友了,人家又没什么问题。又问:“书院那边你去说过了?” “我来找你之前,我爹亲自陪我去跟各位先生说过了,先生们都颔首,说人生不止科举这一条路。” 足见先生们也不赞同陶成一直在书院死磕。 萧砚心中了然,却没戳破,“成,回头我也会跟我家宁宁说一声的,就说你以后都不去书院读书了。” “那敢情好,那我就不去你家拜访了,正好我要接手家里的生意,还挺忙的。” “嗯。” 当晚,姜宁宁听萧砚回来说到这个事,也挺惊讶。 “陶叔虽然是个商人,但也是个好人,在安置灾民的事上,他又是捐钱捐粮,现在制棉厂也是多亏了他大力促成,才那么快就已经在造棉被等东西了,他此番举动,也相当于将陶成和陶家托付给我们了。 何况陶成又与我们关系好,日后陶家真要有什么事,只要我们能帮的,肯定都是要帮忙的。”姜宁宁说道。 萧砚点头。 次日,萧砚再次去了粥棚那里。 但好在陶老爷他们办的制棉厂已经将要雇的人都接收过去了,粥棚这边虽然仍忙碌,但却没像前几天那么忙的不可开交。 医者仁心,因粥棚这边现在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登平县的大夫基本都带着学徒过来义诊了。 开方施药都没要这些饥民的钱。 医馆要是没那么多钱,就由衙门来出钱。 这些老弱病残都各个满眼通红,感激不已。 这些人当中,不少以前也逃过荒的,但还从来没被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