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483章 军制变化(下)(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和平的到来而逐步放大,大家都刀枪入库过好日子去了,军队平时在家种地,朝廷没事也不能老把人叫出来训练吧?

特别是随着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们逐渐凋零,老兵们的后代在和平中逐渐成长,战斗力肯定会大不如前。

这样的人一旦上战场,打起仗来当场吓尿也绝不夸张,打胜仗的概率就越来越低。

此外,府兵一半是兵,一半是农。

农民也要生活,生活就有混的好和混的差的,混的差的唯一可以舍弃的财产就只有土地。

虽然朝廷一般明令禁止买卖土地,但在黑市里出售土地的方法多的很,因此土地兼并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当兵的义务是随着国家分配土地而产生的,既然百姓都没有土地了,那凭什么还要为国家打仗呢?

这样一来,有地的豪强就会逃避兵役,没地的农民就会拒绝服兵役,府兵制的兵源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古代兵制中,府兵制和募兵制往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可以说,除了那些少数民族带来的部族兵制以外,正统王朝所使用的兵制不外乎这两种。

古代的统治者在选择军制时,无一例外地首先考虑府兵制,然后才慢慢变革成募兵制。

比如在商朝晚期就有常备军叫做“三军”,主要任务是保护王城,遇到大规模战争时就会选择招募平民。

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商王是最高的军事统帅,重要的军中职务则主要是由贵族担任。

周代的情况也差不多,《论语》记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掌握兵权,诸侯的军队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周礼》中还记载了征兵的条件:国中凡七尺以上(一米七)、六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家中男子一人服兵役,其余为预备役。

战国时期,为了进一步激发将士的斗志,秦国更是搞出了靠“杀敌立功就能升官发财”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西汉的兵役制度也从秦朝传承了下来,为了方便征兵,西汉朝廷还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这些制度其实都是募兵制,一直到东汉,再到后面的三国。

但募兵制催生了地方官员和豪强拥兵自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之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董卓、袁绍和魏、蜀、吴三国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

募兵制,对于提升战斗力有着莫大的好处,但养兵的成本也确实太重。

以汉武帝为例,打个匈奴把几辈子攒的家底都败了个精光,直到宇文泰横空出世!

《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府兵制应运而生,这就是八柱国和关陇集团的前身,后面的隋唐皇帝都出自这一集团。

为什么这时候能有这种制度?因为彼时人少地多,府兵制的基础就是需要朝廷治下有地才行。

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患问题,朝廷又不想出钱,节度使制度就出来了。

随着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又开始采用能够征召更多人的募兵制。

这使得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府兵制,最后又被募兵制所取代,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到了宋朝,军队又分为禁、厢、乡、蕃四种,禁军是中军,由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统领,后三种都是地方军。

宋朝的军事指挥首次出现由文官执掌的局面,军权被一分为二,分别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