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就不会混杂不清。
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道理。七术之五诡使。君主多次召见人臣,久待身边而不作用他们,别人会以为他接受了君主的特别旨意,奸邪的人就会像鹿受惊而逃走。
派别人去查问其它的事情,臣下就不敢谋私利。七术之六挟智。掌握了已经知道的事去问臣下,那么不知道的事也就知道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许多隐藏不明的事都会变得清楚明白。
七术之七倒言。用说倒话做反事来试探怀疑不决的事,奸邪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到。
六微之一权借。君主的权势不能借给别人。君主失去一份权势,臣下就把它作为百倍的权势利用。
所以臣下能凭借君主的权势,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朝廷内外就被他利用;朝廷内外被他利用,那么君主就会被他蒙蔽。
六微之二利异。君主和大臣的利益不同,所以大臣没有谁忠诚,大臣的利益得到了,君主的利益却丢失了。
因此奸臣召敌国的军队除掉国内的对手,提出外交上的事来迷惑君主,如果能获取私人的利益,就不顾及国家的祸患。
六微之三似类。臣下假托类似的事来蒙蔽君主,这就是君主的诛罚不当,大臣能够谋取私利的原因。
六微之四有反。事情发生了,如果有益处,君主就应当主持它;如果有害处,一定要从反面来考察它。
所以英明的君主考虑事情,对国家有害,就察言观色看谁在其中得利,臣子受害就要考察他的对立面。
六微之五参疑。被人们争夺的权势地位,是祸乱和的根源,因此英明的君主对此十分慎重。
六微之六废置。敌国努力追求的事,在于使人观察错乱办事不当;君主不仔细考察,就会按敌国的意图任免大臣。
施用计谋的话就用庙攻。韩非帝王术其它方面的观点与内容。――韩非认为,贤明的君主听人说话,不能只赞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以他的迂阔为贤能,要善于听取逆耳之言。
――怀着依赖别人的想法办事就会责怪埋怨,抱着靠自己办事的态度,那么事情就能成功。
――能得利的地方,百姓都归向那里,能扬名的事情,士人都为它牺牲生命。
因此对不合法度的功劳却给予赏赐,那么君主就不能从臣下那里得利,对不合法度的名声却予以称赞,士人就会互相鼓励去追求名声,名利就不能保留在君主手中。
――《诗经》说:君主不以身作则,百姓就不会相信。有了小信用,才可以建立大信用,所以英明的君主靠守信用积累声望。
赏赐不守信用,禁令就不能推行。――原本要禁止的,反让其得到好处,原本要让其得利的,反而加以禁止,那样即使是神人也行不通。
称赞应当叛罪的人,诋毁应当奖赏的人,即使是唐尧禹舜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造了门而不让人进去,给予利而不使人进取,这是祸乱产生的原因。――臣下的行为谦卑节俭,爵位就不足以表示奖赏,尊宠表彰没有节度,臣下就会侵逼君主。
――公室地位下降,就忌讳讲真话,谋私利的行为盛行,就很少有人为国立功。
――君主的权势都不能教化的臣子,就把他除掉。――君主是利与害的箭靶,要射这个靶的人总是很多,所以君主是众人共同对付的目标。
君主的好恶表现出来了,臣下就有了凭借,君主就会被迷惑了,君主把臣下的言语讲出去,那么奸臣不馗道,真正的有识之人就难以进言,这样,君主就不英明了。
――法、术不能推行,是有原因的,概言之就是自己周边有小人、有恶人。
――对奖赏、称赞都不能勉励他的人,处罚、毁谤都不能使他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