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汴京城的繁华,那些遥远的恣意生活的时光……
宋徽宗大观元年,赵构出生于东京开封皇宫,是徽宗第九子,身为皇室贵胄的他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宣和四年,十五岁的赵构离开皇宫,在康王藩邸居住。
少年时代的赵构过着风流放荡的生活,他继承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对书法颇有研究,同时又精于骑射,武艺超群。
赵构想起他在众人面前施展武艺,总是博得满堂喝彩。
赵构进行了一下热身,随后他用左手抓起一袋大米高高举起,右手也抓起了一袋大米高高举起。
每袋大米重一斛,相当于100斤,此时他双手举起了200斤大米。
然而他不单单是举几秒钟放下去,双手高举米袋的赵构就这样前进了百米,行走中手臂几乎没有颤抖。
虽然可以看得出他在绷起浑身的劲儿,但他还是用一种云淡风轻的态度,赢得了满场的叫好。
扔下米袋之后,他又弯弓搭箭。
他可以拉起一石五斗的重弓,已达到了御前当值的禁卫军,也就是班直的考核标准。
如果赵构不是皇子的身份,甚至可以去做内廷侍卫。
他拉弓连射三箭,全中靶心。
周围响起了喝彩声。
“康王英武!”
继续阅读
“九王勇武!”
少年赵构各种炫技的背后,是他并不受父亲宋徽宗宠爱的事实。
不过这也没有多大关系,赵构想,爹爹有这么多儿子,并不是每个都受宠爱。
这就好像如果宋徽宗只有两三个儿子的话,那么作为不受宠的儿子会非常介意,但是徽宗有几十个儿子,他肯定不会每个都喜欢。
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那个时候赵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继承大统,就这么随心所欲纵情享乐的生活,直到宣和七年,这一年他十八岁,这一年十二月,金军侵宋,徽宗传位于钦宗……
后来他入金营为质,再后来他一路逃亡……
吴栀昀走到赵构的身边,把他的思绪从过去拉了回来。
艰难的日子里,吴栀昀一直陪在他身边,危急之时还会身着戎装保护他。
赵构轻抚吴栀昀的手,两个人都望着茫茫的海面。
此时海面上有条鱼突然高高跃起,随后跳入船中。
吴栀昀看到此景,转身向赵构下拜贺喜道:“这是吉兆啊。”
赵构看向吴栀昀,对方微微一笑:“这是周武王白鱼入舟的吉祥之兆,看来我们不久就要脱困了。”
白鱼之祥的典故,说的是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一条白鱼跃入甲板,后来武王果然带领着军队大获全胜。
赵构听到她这么说,感觉心情豁然开朗,他揽过吴栀昀,两个人一起注视着苍茫的海面。
“你说的对,这种漂流的日子很快会结束的。”
不久宋高宗赵构就封吴栀昀为和义郡夫人,后来进封她为才人,她就是历史上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五十五年的吴皇后。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正月十五。
这天下午,有两艘大船逐渐靠近他们的楼船,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金军一直没有放弃在海上追捕赵构,难道是金兵围攻了吗?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是两艘卖橘子的船。
虚惊一场的南宋朝廷上下顿时松了一口气,赵构直接命人将两艘船的橘子全都买下来。
分吃橘子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逃难之时的橘子真是格外好吃。
这一天正是元宵节,虽然流亡于海上,但宋高宗不忘骨子里的浪漫风流,他提议大家把橘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