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20章 大兄的责任(苏辙、苏轼)(3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袁大郎一把抱住她,才没让她摔了。

袁圆捂住自己的小嘴嘴,小小声说:“大兄睡觉啦!”

原来一直没说话的袁方已经靠坐在房柱睡着了,他的腿伸出来,差点绊倒小娃子。

叶老夫人轻声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太过懂事,在路上都不忘读书,有啥活都跑在最前头,是累着了。”

袁大郎也压下声音:“我抱他回房去睡。”

长子四五岁以后,就不让他抱了,小小人一个,知道了自己是家里的长孙,是大兄,总是一副沉稳的样子挡在弟妹面前。

袁大郎把儿子抱起来,发现他其实不过也还是个孩子。

袁方此时正在梦中,梦里他来到了一个在经史课中,没有听到过的朝代。

大宋王朝。

后世很多人用弱宋来评价那个王朝,但也有人说,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袁方梦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

弟弟苏澈,和哥哥苏轼。

眉山苏氏,一门三苏,名动天下。

苏轼是北宋时期诗词造诣最高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

苏辙亦是文采非凡,哥哥苏轼的盛名之下,也没有掩盖他的才能。

他一路官至宰相,一生都在升官和庇护哥哥苏轼。

苏辙比哥哥小两岁,兄弟二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大,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二人共同参加科举考试,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城。

这场科举中,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同届考生还有后来文学大家曾巩,北宋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横渠四句的张载。

苏轼兄弟在一众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第,同朝为官。

几年后,兄弟二人参加了由皇帝安排的制科考试,宋仁宗对二人评价甚高。

后来受王安石变法影响,二人因反对变法被贬,亲密无间的兄弟,自此数年未能相见。

苏轼思念弟弟,在中秋时提笔挥就《水调歌头》,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苏轼生性自由,性格肆意洒脱,在官场上直言直语,常常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乌台诗案,苏轼身陷牢狱,深感命不久矣,给苏辙写下诀别诗。苏辙悲伤痛哭,主动上书陈情,愿放弃一切官职为兄长担保。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五年不得升迁。苏辙变卖御赐金银,让苏轼游山玩水,品尝天下美食。

两人相隔千里,苏轼给弟弟的信中道尽思念之情,苏辙也一直在尽力资助哥哥。

可还是没有阻挡再次被贬。

年过花甲时,苏辙送苏轼去琼州任职,二人见了人生中最后一面。

可终于等苏轼得到赦免,他却在北归途中病逝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生淡泊潇洒的苏轼临终留下遗言,死前没有再见弟弟苏辙一面,此痛难堪。

苏辙此后一直都在照拂苏轼的子孙,临终前嘱咐要和兄长葬在一起。

他死后,被葬在了小峨眉山苏轼墓旁,颠沛流离半生的兄弟二人,自此不会再分离。

苏辙与苏轼的一生,大部分的时候都不能相见,可兄弟之间的情谊,却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变浅淡。

他们始终是对方的至亲和知己。

人在来到这个世上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世和血亲。

可正因如此,才有了斩不断的牵绊。

于千千万万人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