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0章 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2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熙凤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力诎失人心,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艰难处境和命运的无常。

情节:

贾母临终时,众人围绕在她身边,听她最后的嘱托。她看着贾家的子孙们,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口中喃喃地说着一些话,但声音已经十分微弱。她的手紧紧地抓住身边的人,仿佛想要抓住最后的希望,但最终还是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王熙凤在安排贾母的丧事时,发现资金短缺,便四处想办法筹措。她去找贾琏商量,贾琏却推三阻四,不愿帮忙。她又去找其他亲戚借钱,但大家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她。无奈之下,她只能变卖一些家中的财物,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鸳鸯在贾母去世后,整日以泪洗面。她想到自己以后的日子将会十分艰难,又不想被别人欺负,便决定跟随贾母而去。她悄悄地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自尽,等到众人发现时,已经气绝身亡。

经典诗句典故:

在这一回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经典诗句,但整个《红楼梦》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等诗句所体现的兴衰无常的主题,在这一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这些诗句暗示了贾家曾经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剩下一片凄凉。

继续阅读

关于典故,鸳鸯殉主的情节与古代的忠臣义士殉主的故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忠臣义士殉主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和信仰,而鸳鸯殉主则更多的是出于对贾母的感激和依赖,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绝望。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主仆关系的特殊性质,以及奴仆们在这种关系下的无奈和悲哀。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红楼梦〉第 110 回解析——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节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第 110 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更是展现了贾府命运的急转直下,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运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这一回,将为我们揭示出其中更为深刻的意蕴。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转化、变化无常是其核心观念之一。这与《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贾母的去世,如同贾府这一庞大体系中阳刚之极的象征崩塌,标志着贾府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贾母作为家族的核心人物,她的离去使得贾府失去了主心骨,阴阳失衡,家族的命运开始走向没落。

同时,凤姐在这一回中的力不从心也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盛极而衰”的道理。凤姐曾是贾府中最具权势和能力的人物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精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她在操办贾母丧事时的艰难,反映了她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正如同周易中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必然走向反面。

从卦象的角度来看,这一回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贾母的离世可以被视为一种“剥卦”的体现,“剥”者,剥落也,象征着事物的逐渐消亡。而凤姐的力诎失人心则像是“否卦”的呈现,“否”者,闭塞不通也,暗示着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困境的加剧。

在贾母临终之际,她对贾家未来的担忧和嘱托,也反映了周易中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家族的命运如同迷雾一般,难以捉摸,而贾母的离世更使得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她的牵挂和不舍,正是对家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也是对未来变数的无奈。

而鸳鸯的殉主行为,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忠”与“义”的价值观念。她对贾母的忠诚超越了生死,如同坚守正道的象征。在贾府这个充满复杂人性和利益纠葛的环境中,鸳鸯的忠贞成为了一抹亮色,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存在的美好品质。

此外,这一回中众人在贾母丧事上的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